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天象与气候旅游资源的范围及分类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18-09-14 16:39
【摘要】:天象与气候旅游资源具有观赏、体验以及形成适宜度假地等重要价值,然而依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在进行旅游资源普查的实务工作中却发现入选该类资源数量很少,这一方面由于该类资源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随机性,容易造成遗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标中该类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尚不完善,客观上缩小了其涵盖范围。本文以原有国标为基础,按照"从主、从用、从实"的分类原则,构建了天象与气候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旨在为国标修订提供借鉴,并为该类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及气象信息服务建立提供研究基础。
[Abstract]:The celestial phenomena and climate tourism resources have important value such as viewing, experiencing and forming suitable vacation place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 (GB/T18972-2003) in the practice of tourism resources survey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selected resources is very small, on the one hand, because this kind of resources are dynamic and random, it is easy to cause omiss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this kind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national standard is not perfect, which objectively narrows the scope of its coverage. Based on the original national standard,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 of "from the main, from the use, from the realit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elestial phenomena and climate tourism resourc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vision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And provides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kind of 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作者单位】: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分类号】:P49;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姜纪红;朱耀福;;浙江省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科技通报;2009年05期

2 杨斌;关于旅游资源普查中几点问题的思考——基于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体会[J];旅游科学;2005年05期

3 何效祖;;对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若干修订意见[J];旅游科学;2006年05期

4 陈田,钟林生,刘家明;旅游资源标准应用过程中的几个认识误区[J];旅游学刊;2005年06期

5 黄向;;旅游资源标准的理论盲点与解决方法[J];旅游学刊;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立新;林玉标;李养兵;苏静;;滁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2 田浩;;湘西自治州旅游业发展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3期

3 周玮;沙润;任黎秀;吴兰桂;钟静;;福建牛姆林山地旅游景观特征和设计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4 陈丽;;盐城市沿海滩涂利用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5 程春旺;;旅游地空间竞争非线性关系研究——以安徽西递、宏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6 付修勇;;基于动机与效应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7 韦福巍;甘永萍;;基于SWOT分析的红水河旅游圈发展策略研究——以河池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8 李鹏山;李香;李燕;谢跟踪;赵从举;;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9 丁运超;贾永健;;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10 蔡淑华;;北川小寨子沟乡村旅游恢复发展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正;王占歧;马旭东;;基于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探讨[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2 秦正;程双喜;郭四辈;吴梅;;地质遗迹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应用探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3 秦正;郭四辈;程双喜;张艺露;;基于AHP的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研究——以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4 龚妮;;背包族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彭建;;贵州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方相林;李俊民;;安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7 李永文;郭影影;;论旅游系统思想与旅游学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8 张亮;;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9 耿筱青;陈蓉;;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构想——以称多县为例[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10 张清正;陈斐;;基于生态角度下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发展与创新[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波;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区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文杰;旅游干扰驱动下草原景观格局演变生态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3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洁洁;国际关系及重大事件对出入境旅游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亚欣;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9 韩博;辽源煤矿区矿山公园规划与建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桥锋;素朴之美——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许伟民;集安市旅游市场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尹优;广西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谢莲花;基于旅游者行为的南宁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锋燕;丹东市旅游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婧;基于H图理论的旅游区线路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清;青岛军事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尹瑞平;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题公园广告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鼎煌 ,陈健 ,崔森 ,李重和;北京居住楼区绿化的夏季辐射效益[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2 郭来喜,吴必虎,刘锋,范业正;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3 任健美,牛俊杰,胡彩虹,刘永存;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4 李秋,仲桂清;环渤海地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5 杨斌;关于旅游资源普查中几点问题的思考——基于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体会[J];旅游科学;2005年05期

6 王建军;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问题的新思考[J];旅游学刊;2005年06期

7 黄远水;;简议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案[J];旅游学刊;2006年02期

8 周蕾芝,周国模,应媚;旅游活动的适宜气候指标分析[J];气象科技;1998年01期

9 杨贤为,邹旭恺,马天健,王效瑞;黄山旅游气候指南[J];气象;1999年11期

10 郑建瑜,贺宝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天象观测[J];天文爱好者;1999年06期

2 张元东;一九八七年重要天象[J];地震;1987年03期

3 许梅;正视我国学者在天象上的发现权[J];现代物理知识;2005年01期

4 金磊;泰山天象与气候景观[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张元东;一九八二年重要天象[J];地震;1982年01期

6 ;一九九九年天象早知道[J];新疆农业科技;1999年02期

7 叶式 ;齐心协力研天象──IAU历史回顾[J];天文爱好者;1996年04期

8 ;云也无常 天象奇观之云知道[J];飞碟探索;2008年12期

9 张元东;1989年重要天象[J];地震;1989年02期

10 山木;“两火”相遇的天象奇观[J];山东消防;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高明;刘军;;近30年江汉平原北部大风频次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2 唐鸣放;;山地城市气候、绿化与热环境[A];全国建筑节能技术与设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李威;;论国际环境法律规制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均衡——国际气候环境谈判路径的法经济学论证[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4 马艳;郝燕;黄容;孙桂平;杨育强;徐晓亮;;青岛环胶州湾生态湿地对局地气候环境影响的数值试验[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颜文;陈忠;陈木宏;古森昌;郑范;王淑红;;天然气水合物对气候环境和生态效应影响的研究意义[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汪卫国;;蒙古高原北部湖泊和风成沉积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汪卫国;;蒙古高原北部湖泊和风成沉积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柳媛普;吕世华;李锁锁;;黄河源区草地农牧化对气候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延三成;;人类、恐龙与二氧化碳[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蒋斌;赵玉金;陈晓燕;易烈刚;杨玲;;黔西南旅游气候环境评估与对策[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 李勇;天象大年是否天象示警?[N];人民日报;2009年

2 记者 蔡玉高 周润健;10月份公众可赏四大天象[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邯郸市人民政府市长 郑雪碧;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N];邯郸日报;2011年

4 市委常委、副市长 王晓然;保护气候环境 建设美好新乡[N];新乡日报;2011年

5 副市长 徐春光;保护气候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N];朝阳日报;2009年

6 张诒年 林泽磊 马艳;青岛气候环境专题为城市规划提供评估指标[N];中国气象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谢慷;气候环境评估大有作为[N];中国气象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赵垒;专家建言:深度研究旅游资源迫在眉睫[N];中国旅游报;2008年

9 记者 邢开成 毛翠辉 通讯员 顾光芹;张承地区气候环境明显改善[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0 记者 陶涛;2010年1月众多天象奇观“贺”新年[N];宁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绿俊;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其开发经营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2 陈勇;青藏高原冰雪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气候环境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穆彪;贵州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综合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雷国良;额济纳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记录与环境演变[D];兰州大学;2009年

5 翟宜疆;水文造字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何效祖;基于地域系统结构研究的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地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7 黄茂祝;伊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宋磊;晚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更尕海沉积记录的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2年

9 高峰;北朝灾害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文奇;中国—东北亚气候环境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光明;天象三球仿真及CAD[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3 鲁佳;低山丘陵区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与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曾佳;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红柳沙包有机质C、N和C/N记录的环境信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庄颖;基于旅游规划实践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朱晓翔;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7 卫艳;苏北盆地兴化钻孔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叶春光;芷江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仉学慧;吉林省旅游资源动态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丁鹏茳;白山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43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243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1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