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30 15:48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旅游必将倡导文化旅游的理念。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是文化旅游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列成为我国旅游的三大支柱,必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主流。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极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民俗旅游开发的关键,是民俗旅游成功开展的主题。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民俗旅游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运用旅游地理学、民俗旅游学、旅游资源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包头市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理论联系实际,对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包头市民俗旅游资源客观基础的分析,对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形象和产品进行了设计,同时提出了今后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资源的总体构想和建议,为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全文除前言和结论外,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了民俗旅游和民俗旅游资源的涵义,,民俗旅游的特点、民俗旅游的类型,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和开发原则,为后文的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包头市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包头市旅游客源分析,为下文的分析作了区域背景准备。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对典型的民俗旅游资源重点介绍,分析了影响包头市民俗旅游形成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渊源等主要因素,并对其资源特色进行了归纳,从而勾勒出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资源现状。 第三部分分析了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者的行为,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针对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民俗旅游服务应形成产业链;充分挖掘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切实做到开发和保护同步进行,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Abstract]:Tourism in the 21 century will certainly advocate the idea of cultural tourism. Folklore tourism is a new and high-level type of cultural tourism,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external forms of cultural tourism. Folklore tourism, natural scenery tourism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 are the three pillars of tourism in China, and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exploitation of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tourism and the theme of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tourism.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folklore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pplies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ourism geography, folklore tourism, tourism resource science and so on, and combines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folk tourism resources in Baotou city.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resources in Sahantala Park, Baotou C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bjective basis of folk tourism resources in Baotou City, this paper designs the folklore tourism image and products of Sahantala Park in Baotou 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overall conception and suggestions of folk tourism resources of Sahantala Park in the future.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In addition to the preface and conclusion,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summarizes the meaning of folklore tourism and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lore tourism, the types of folklore tourism,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principles of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It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in Sahantara Park in Baotou City. The second par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natural geography and social economy of Baotou city, and the tourist source analysis of Baotou city, and makes the regional background preparation for the following analysis. The main types of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in Sahantala Park, Baotou City. The typical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are introduced, an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folk tourism in Baotou City, such a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ocial economy and historical origin, ar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resource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lk tourism resources in Sahantara Park in Baotou City is outlined.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behavior of folk tourists in Sahantala Park, Baotou City, and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fourth par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resources in Sahantala Park of Baotou City: folk tourism service should form an industrial chai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folklore tourism should be fully excava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simultaneous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highlighted, the participation of tourists should be improved, and equal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892;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景川;;民俗旅游发展浅探[J];民俗研究;1988年02期

2 ;《民俗研究》1991年总目录[J];民俗研究;1992年01期

3 陶冶;;浅议民俗旅游的宣传[J];民俗研究;1991年03期

4 孙天胜;民俗旅游对民间文化的伤害[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3期

5 徐赣丽;;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倾向及其影响[J];民俗研究;2006年03期

6 高华;一片丹心在玉壶─—记包头市青山区党外副区长道尔吉[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1997年03期

7 海彬 ,董永军;包头市出土夏代三足瓮[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01期

8 闻伦;拳拳公仆心[J];草原税务;2002年05期

9 ;会务活动[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2年S1期

10 杨一仁;;回忆“极方正”的高建文先生之(一)——我眼中的当代名师[J];内蒙古教育;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阳;;“包头市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闫美华;薛金香;;包头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治理的实践经验[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燕;;对包头市乌兰社区五种慢病调查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吕波;;包头市首次对低保家庭实施冬季取暖救助[A];2005年全国供热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包头市友谊蔬菜批发市场[A];走进新世纪的中国商业[C];2002年

6 李树桢;;包头西6.4级地震城市震害的启示[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7 ;业主设计管理模式在包头煤制烯烃项目中的应用[A];2010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下)[C];2011年

8 关明杰;徐能义;李香兰;;包头市蒙古族小学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郝建平;;关于包头市旅游文化建设的思考[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闫美华;;包头市生态修复工作的成效与做法[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万佰;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加快民俗旅游业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2年

2 黑龙江大学 朱桂凤;开发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旅游的新设想[N];光明日报;2009年

3 李万佰;民俗旅游: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N];中国旅游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陈静;盘点京郊民俗游[N];中国旅游报;2005年

5 北京昌平区旅游局局长 李万佰;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加快民俗旅游业发展[N];市场报;2002年

6 记者 刘向华 周新来;查干湖蒙古族民俗旅游节开幕[N];吉林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史延廷;民俗旅游成为京郊主打产品 1500余民俗旅游接待户挂牌[N];中国旅游报;2002年

8 卜向东邋黄大宽;为了游客的微笑[N];中国工商报;2007年

9 张爽;牡丹江:民俗旅游传承朝鲜族流头文化[N];中国旅游报;2007年

10 王照重;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有了地方标准[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喜宽;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城市生态系统地球化学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韩轶;城市森林建设理论及城市森林综合评价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蒋璐;中国北方地区汉墓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世满;晋蒙粮油故道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5 樊庆云;黄河包头段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李秉荣;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7 时少华;权力结构视角下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红;包头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2 张玉伦;包头市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分析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任延东;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幸梅;2007-2009年包头市中考语文命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忠梅;包头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6 魏德萍;包头市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探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7 唐国桥;包头市城市住区户外环境与公共活动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张志深;包头市农业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9 付超;包头二人台唱腔音乐及其歌唱特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张瑞金;包头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00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300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f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