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风景名胜区旅游增长的非均衡性及其收敛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1 21:19
【摘要】:利用泰尔指数测算风景名胜区旅游增长的区域差异,并将其分解为区内差异和区际差异,同时借助新古典经济增长的收敛理论对风景名胜区旅游增长进行了收敛和条件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风景名胜区旅游增长的区域差异特征明显,1982-2013年,T值降幅为19.32%,且总体降幅大于其他时段,说明风景区旅游发展长时间序列范围内的区域差异在整体上减小;整个研究时段,风景名胜区旅游增长呈现"三降三升"的变化趋势,收敛与不收敛呈现并存的局面,σ在加入了不同控制变量后的旅游增长并未呈现出一致的β收敛,不同的时空尺度表现出差异较大的收敛效果,进一步表明风景名胜区旅游增长区域差异缩小的持续性且不稳定,收敛于相同的稳态均衡水平尚需时间。
[Abstract]: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growth in scenic spots are estimated by using the Thiel index, and they are decomposed into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help of the convergence theory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 growth,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nvergence and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of tourism growth in scenic spo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general,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growth in scenic spots are obvious, 1982-2013. The decrease of T value is 19.3232, and the overall decreas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other period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long time seri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s decrease as a whole; During the whole study period, the tourism growth of scenic spots shows a trend of "three downgrades and three liters", and convergence and non-convergence coexist. The tourism growth of 蟽 with different control variables does not show a consistent 尾 convergence. Different spatio-temporal scales show different convergence effects, which further indicates tha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ourism growth in scenic spots are persistent and unstable, and it takes time to converge to the same stable equilibrium level.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44、4127114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90003)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4KJB170007)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SJB109)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吴国清;;上海都市旅游与长三角区域旅游的互动响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7期

2 汪德根;陈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3 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年12期

4 薛华菊;马耀峰;黄毅;方成江;吴成永;;环首都经济圈入境旅游规模—经济—质量空间演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05期

5 唐留雄;中国国际旅游业地域非均衡增长研究[J];经济问题;2003年11期

6 张凌云;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论[J];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02期

7 刘佳;赵金金;张广海;;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04期

8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与分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文;丁正山;;江苏旅游经济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2 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赵亮;李洪娜;卢晓君;;基于SPSS的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张娟;李晓光;李淑颖;;财政支出对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8年06期

5 孙久文;邓慧慧;叶振宇;;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与北京的功能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6 郑晓宇;;中国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甘永萍;;广西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8 金亮;赵丹丹;李颖思;;旅游综合服务的营销现状分析——以长春地区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黄念兵;孙超英;;四川省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王世杰;赵军;;基于GIS的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J];测绘科学;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旭生;李永文;;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实证演化研究与R/S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2 陈德广;乔卫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分异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3 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空间集中特征及机理分析[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王雪晶;沈和江;王敏;;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的地区差异与空间特征研究[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楠;;山东省17地市旅游规模发展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分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邓祖涛;;我国旅游收入差异的因子和空间双重解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宋玉蓉;;中国旅行社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卢丽文;王毅;;湖北省入境旅游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陈斐;孙向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变化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向艺;王成璋;郑林;;省域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及应用[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威;中国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彬;资源与环境视角下的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林源源;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李宁;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扶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郭金秀;反危机公共支出政策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广宇;广西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树欣;长三角船舶工业布局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振亮;辽宁省水资源利用边际效益的估算与时空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雪剑;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郑长海;中国六大典型区入境旅游差异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7 李粤;广东省城市经济差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艳丽;普洱市工业支柱产业的提升[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雅丽;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苑景雪;浙江省入境旅游非均衡性空间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思敏,杜江;摒弃创汇导向 树立旅游业科学发展观[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3 刘修岩;;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4 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3期

5 曹诗图,崔进,郑宇飞;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构建中的鄂西与渝东区域整合[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3期

6 苏建军;孙根年;王丽芳;;1982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7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8 保继刚,甘萌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变化及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3期

9 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年12期

10 史春云;张捷;尤海梅;李东和;王艳;;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江苏记者站 周伟明;[N];中国旅游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保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风景名胜区事业协调发展[J];城乡建设;2008年01期

2 董杰;杨达源;陈可锋;;近城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陕西省召开全省风景名胜区工作会议敲定明年七大工作重点[J];城市规划通讯;2008年24期

4 刘玉江;;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与评价[J];林业勘查设计;2008年04期

5 唐学亮;;中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J];现代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6 阿云;;让风景名胜区还益于民[J];内蒙古林业;2009年07期

7 王淑芳;;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J];旅游论坛;2009年03期

8 赵宝江;;强化规划指导 是风景名胜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J];中国建设信息;2009年17期

9 ;《江西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编制完成[J];城市规划通讯;2011年24期

10 李戊姣;我省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风景名胜区[J];湖北建设;199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观海;;风景名胜区认识及开发误区析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刘宇;;风景名胜区规制失灵研究——激励性规制理论的一个应用[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北京市召开公园风景名胜区工作会[A];中国公园协会2002年论文集[C];2002年

4 孙平;;旅游·经济·风景区土地[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5 朱观海;;风景名胜区认识及开发误区辨析[A];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C];2002年

6 李炜民;;风景名胜区工作形势分析报告[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7 黄嘉颖;吴左宾;;科学发展观视野中风景名胜区的人居和谐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谢凝高;;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A];《圆明园》学刊第三期[C];1984年

9 赵智聪;;初论中国风景名胜区制度初创期的特点与历史局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谭侠;;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调整探讨[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力邋通讯员 欧燕萍;省政协专题调研我市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工作[N];杭州日报;2007年

2 ;问:《条例》对风景名胜区的设立作了哪些规定?[N];中国建设报;2006年

3 ;问:《条例》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作了哪些规定?[N];中国建设报;2006年

4 孙玉波;风景名胜区发展要开发服从保护[N];华东旅游报;2007年

5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再添26处[N];中国旅游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曹红涛;风景名胜区要把保护放在首位[N];人民日报;2001年

7 记者朱剑红;风景名胜区不能交企业管理[N];人民日报;2003年

8 记者孙玉波;建设部将“整治”重点风景名胜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作者 章震;实现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10 韦频 杭春燕;太湖风景名胜区亟需加强保护[N];新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翟付顺;省域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欧阳高奇;北京市风景名胜区村庄景观风貌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李如生;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远水;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陈勇;风景名胜区发展控制区的演进与规划调控[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05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305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b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