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发展阶段的古镇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28 16:07
【摘要】:旅游的和谐发展涉及到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开发者,游客三者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对旅游的态度。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的感受者和旅游服务的提供者,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对当地旅游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想要持续下去,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起着部分关键作用。所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推动其参与和支持旅游发展,必将是实现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步骤。基于此,本文以黄龙溪古镇作为案例地,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将旅游地发展时期进行阶段的划分,从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个角度切入,分析在不同旅游发展阶段当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以期得出如何从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角度入手,提高居民对当地旅游开发的热情和支持。 Bulter(1980)指出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和旅游地所处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目的地所处的旅游发展阶段不同,当地居民所产生的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也存在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于合理的制定旅游地旅游发展规划政策,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都有着很好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从不同旅游发展阶段出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差异进行探讨。 以黄龙溪古镇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研究:(1)黄龙溪古镇经历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哪几个阶段以及现在所处旅游发展的阶段;(2)在旅游发展不同阶段,黄龙溪古镇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性;(3)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黄龙溪古镇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态度的差异性;(4)黄龙溪古镇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与旅游影响感知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居民人口学统计特征,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性。(5)不同旅游发展阶段,影响旅游影响感知态度的旅游影响感知因子是否存在差异。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结果,对古镇旅游开发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基本上支持了上述的相关假设,其结果主要如下: (1)黄龙溪古镇旅游发展经历了生命周期的前三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旅游发展阶段。但考虑到探索阶段距离现在时间较久远,黄龙溪古镇居民感知影响模糊,收集的调查问卷数据可能会偏离真实情况,因此在本文研究中,只对黄龙溪古镇旅游的参与阶段以及发展阶段进行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对比研究,探索这两个阶段黄龙溪古镇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之间的差异。 (2)黄龙溪古镇在旅游发展的参与阶段和发展阶段,古镇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及旅游影响感知态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黄龙溪古镇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感知,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旅游环境影响感知的关注程度不同,最终的旅游影响感知态度也不尽相同。 (3)在发展阶段,参与阶段,黄龙溪古镇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旅游影响感知态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回归关系,但在不同旅游发展阶段,影响古镇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态度的旅游影响感知因子也不相同。在参与阶段,影响黄龙溪古镇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态度的是旅游经济影响因子。在发展阶段,影响黄龙溪古镇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态度的是旅游经济影响因子,旅游社会文化因子。 本文的选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角度也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1)虽然国内外学者普遍都认为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不同阶段,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不尽相同,但具体的差异表现在什么地方,很少有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很少有学者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角度对旅游影响感知进行研究。因此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2)随着国内旅游发展的日益成熟,可持续旅游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旅游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发展中经济利益的相关者,他们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态度势必将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是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角度出发研究他们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找出影响感知态度的关键因子,以方便旅游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使旅游可以更和谐的发展。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目前只有极少数国外文献研究了旅游与目的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的关系,但比较概括,缺乏实践指导性。而在本文中将旅游对古镇居民的影响感知细分为经济影响感知、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分析每一方面影响感知对旅游影响感知态度的作用,让本研究更加具体,对现实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研究还指出了旅游发展不同阶段旅游影响感知存在差异,可以使旅游管理者在制定策略时,针对不同旅游发展时期,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各自的特点,制定出差异化的政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592.7
本文编号:2431949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秋;论旅游地形象的定位更新[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杨兴柱,陆林;城市旅游地居民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以中山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5年02期
3 周年兴,沙润;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与生命周期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1期
4 吴江,黄震方;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模拟的初步研究——Logistic曲线模型方法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5 苏勤,林炳耀;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J];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6 刘纬华,肖洪根;对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新迪尔凯姆学说的分析与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S2期
7 欧阳润平;覃雪;;目的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量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潘秋玲,李文生;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4年03期
9 许春晓;邹剑;李纯;;开发探索期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湘西里耶为例[J];旅游研究;2009年03期
10 王子新,王玉成,邢慧斌;旅游影响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431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3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