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老司城遗址与国内同类遗址的比较研究
[Abstract]:Laoshicheng site is a very well-preserved Tusui Nga site, it is the Yongshun Tusi administration of the past years of the material collection. After the "land to return", the Nga office "one-off" abandoned and converted into the site. In China's history of implementing the Tusi system, the court appointed more than 1700 government officials, secretaries and territorial officials. Since then, after the action of "changing the soil and returning to the river" in the successive dynasties, it has been followed to the end of the Tusi system in 1911, and the Tusi Ya'a, which existed in history, has finally evolved into a ruins. Therefor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Laoshi city heritage with the similar site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rocess of "addressing", the status quo of site preservation and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of site research,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uniqueness of the "addressing" process of Laoshi city site. The integrity of the site's preservation. Laoshicheng site is the best preserved, the most ideal an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ruins of Tusi Nga in the whole country.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基金】: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究课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时期湖广土司的历史民族学研究”(12YJA85001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庭硕;李银艳;;“土流并治”:土司制度推行中的常态[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3期
2 莫代山;;明清时期土家族土司争袭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3 柴焕波;;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J];考古;2011年07期
4 杨庭硕;杨曾辉;;“改土归流”:土司家族政治命运的转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晓飞;;傣泐古文化历史渊源探秘[J];版纳;2006年Z1期
2 耿德铭;;哀牢族属百年争议的再认识[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杨薇;李子贤;;九隆神话:文献记载与民间口头传承之流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陈子丹;王旭东;;略论傣族封建法规档案的产生及特点[J];档案学通讯;2010年03期
5 杨鸣岐;;傣族泼水节考辩[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6 张建章;;试论云南边疆民族宗教与法律的关系[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7 施洪;李茂琳;熊甜芳;;云南傣族德昂族是贝叶文化的传承者[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8 温跃强;;傣剧具有生命力的成因探究[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9 深思;老挝泰老族系民族探源(上)[J];东南亚;1987年01期
10 深思;老挝泰老族系民族探源(下)[J];东南亚;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瞿明安;;傣族、白族、基诺族文化适应机制的比较研究[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虎月放;;傣文文献《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文兵;帝国深入西南边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张晓琼;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 艾菊红;傣族水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程印学;清朝经营傣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保明所;西双版纳傣语中的巴利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侯阿冰;少数民族价值观的结构、特征及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高一飞;滇西某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沿线的艾滋病风险与人口流动[D];中山大学;2008年
8 李银兵;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陈荟;西双版纳傣族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共生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田玉玲;供奉与表达——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关系解析[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贝维静;滇桂民族手工造纸技术多样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莉;云南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刘玉鲜;傣族与云南其它民族干栏民居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建伟;曼贺村水利灌溉与聚落空间形态演化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婷;西双版纳多民族学校中不同民族学生发展状况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温跃强;云南少数民族戏曲生存现状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8 金红;云南孟连傣族宣抚土司礼仪音乐调查与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辛利波;民族旅游开发与文化自觉[D];云南大学;2011年
10 李雁芳;新平花腰傣的乳名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世愉;试论清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原因和目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2 李世宇;;从土司地区的经济结构看土司制度的建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3 史继忠;;略论土司制度的演变[J];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04期
4 黄忠彩;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探讨[J];民族研究;1990年02期
5 李恩军;评清朝“改土归流”民族政策[J];满族研究;1990年02期
6 吴丽华;魏薇;;雍正“改土归流”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张晓松;论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夫巴;中国土司制度的博物馆:南甸土司府[J];云南档案;2003年03期
2 狄志惠;堡子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J];城乡建设;2005年07期
3 赵娴;;对中国古代乐器研究的认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覃丽丹;;岑瑛墓石刻艺术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5 白云翔;;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J];四川文物;2008年03期
6 介永强;;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J];丝绸之路;2009年06期
7 苏柏玉;;试析元上都遗址申遗[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徐莹;傅慧敏;;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传播学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24期
9 姚建云;黄安民;兰晓原;;基于CVM方法的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以云冈石窟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5期
10 李彦敏;;追寻文明的足迹——谈《情系古遗产》一书的“三亲”特色[J];乡音;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衡;;我亲身经历的两次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A];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1、2002年合订本[C];2001年
2 罗伯特·凯斯勒;;文化遗产的生物破坏及综合微生物虫害防治——谈倦勤斋木结构和纸制文物的保护[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4年
3 钟雷兴;;中华畲族瑰宝——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畲族文化调研报告[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4 吴梦麟;薛宝华;;镌刻“房山石经”社会背景的初探[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世界遗产申报程序[A];湖州入湖n嚫酆吞疗郑╪嚫郏┷滋锵低车难芯垦芯砍晒柿匣惚郲C];2005年
6 郑严;张保田;;有感汽车上长城[A];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7 祝炜平;余建新;;从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要求看宋六陵局部重建[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蒋廷瑜;;边境炮台考察记略[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王雷;;中国教育文物:载体、见证与传承[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钱永波;;弘扬优秀六朝文化,促进名城保护和现代化建设[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原碧霞;旅游开发,拯救濒危文化遗产的良药?[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郭金鑫 徐林 记者 贺占强;我市文物部门广泛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N];延安日报;2006年
3 记者 叶子 实习生 周蕾;重在查工业文化遗产[N];柳州日报;2008年
4 本报实习生 纪娟丽;拿什么拯救你?文化遗产[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罗春华 王乐文;文化遗产需要共同保护[N];人民日报;2005年
6 梁永琳 张稚丹;保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7 本报记者 吴炎 郑向鹏;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留城市个性[N];深圳特区报;2005年
8 顾德宁;近看日本如何保护文化遗产[N];新华日报;2004年
9 商丘市文物局;保护文物是我们的共同责任[N];商丘日报;2006年
10 宏亮;改造旧城应重视保护文化遗产[N];太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宇鸣;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外部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2 刘军民;中国文物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苏胜;当代岩画记录技术及在中国的应用前景[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4 丁雨迪;民族文物:历史、实践与话语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嵘;整体性原则在唐陵保护中的实践与思考[D];西北大学;2008年
2 季发;加拿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D];山东大学;2008年
3 文德霖;长沙铜官窑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柏艺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孙宝海;西安半坡文化遗产保护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6 项顼;曲阜孔庙阐释系统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7 余凯;敦煌悬泉置遗址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唐玉华;新疆文物资源的保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陶亮;土遗址展示方式的初步探讨[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孙明阳;古文化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64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64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