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互动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3 03:10
【摘要】:社区参与是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构成要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原有村寨居民关于参与社区生态旅游方式、互动模式、以及对旅游社区管理者的满意度、认知度与未来期望等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现行景区管理体制下,由管理机构主导、当地居民参与的股份制经营方式能较好地保障居民利益并保护资源,但随着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下: (1)社区参与力度不足,文化传承面临危机。现有的股份制经营模式,九寨沟管理局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种权利分配模式使得景区在“保护型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社区居民参与较少、形式单一,且仅停留在被雇佣和自主经营的层面。认知度调查结果也表明,这种主导型管理模式过于侧重管理的过程,未能及时评析工作效果,导致居民不甚了解,从而只关注与自身利益攸关的政策,而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的现实也成为制约保护区居民社区参与力度的内在因素;外地游客的大量涌入,异质文化的逐步渗透,冲击了当地藏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使之失去原有的时间性和神秘性,民俗文化原生态的遭到破坏,九寨沟民族文化多样性及传承临延续困境。 (2)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生态环境污染显现。九寨沟管理部门及社区居民过于关注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显著效益,忽视景区环境容量问题,且未能严格执行所制定日限量放行政策,也对周边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带来一定的压力,致使出现“基建热”的现象,而现代建筑与以原始的自然生态为主的景观极不协调,使得景区失去原始自然的生态美,降低景观原有的审美价值;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餐饮、生活垃圾剧增,景区废弃物处理能力相对不足,并且持续的开发使得景区内出现轻微污染物的积累,进而引起景区内湖泊富营养化、沼泽化、水位下降、钙华脱落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3)景区管理相对滞后,缺乏长远生态规划。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实施的“大旅游”管理体制,在景区开发的初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各方利益群体树立了“保护型发展”的意识,实现了景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但随着“九寨沟”旅游品牌效应的发酵与突显,也暴露出管理滞后的问题,如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专业化程度低、管理模式粗放等。而景区管理部门与社区居民之间互动不足也日渐显现,致使部分居民对景区管理部门的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互动积极性不强。另外,景区规划侧重于开发建设、客源市场预测及营、促销等,尚未制定详细生态规划,同时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未与生态旅游经营相分离,造成既是管理者,又是开发经营者的尴尬局面,易导致管理混乱,管理权缺乏有效监督。 (4)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与社区参与互动模式的良性发展。主要包括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加强自觉保护环境意识;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环境容量,加强环境监测与动态研究;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做好长远生态旅游规划。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759.9;F592.7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759.9;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帆;;社区参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作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3期
2 毛长义;陈子意;张述林;;旅游社区环境与景区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程绍文;张捷;徐菲菲;梁sチ,
本文编号:2569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69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