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郊旅游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19:35
【摘要】: 随着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把旅游的目光投向城郊地区。为了促进都市旅游的整体发展,政府也在逐步关注城郊旅游的开发。本文选取上海城郊这一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城郊旅游开发的条件、客源市场的特征与当前上海城郊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城郊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上海城郊旅游发展的模式以及发展策略。 全文共由七章组成: 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与背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及该领域的研究综述,包括国内外关于城郊旅游的研究历程。 第二章首先界定了一些相关的概念,然后阐述了城郊旅游的形成机制和功能,最后对国内外城郊旅游地的空间配置模型及城郊旅游相关研究理论作了介绍。 第三章是上海城郊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据,主要对上海城郊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旅游开发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总体特征和当前上海城郊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是全文的重心之一。在对上海城郊旅游地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运用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和空间离散指数来分析上海城郊旅游地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揭示各种类型旅游地的开发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五章是全文的又一个重心。这部分内容首先总结了前人开发城郊旅游的模式,然后根据上海城郊旅游资源特点和空间分布情况创建了三级旅游节点、三条旅游轴线及四个旅游圈的开发布局模式。 第六章从加强政府主导、注重旅游营销和加强环境建设几个方面提出了关于发展上海城郊旅游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上海城郊旅游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思路和有益的参考。 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限制因素和后续研究问题。
【图文】:
胜和(1999) 郊野旅游九全(1999) 环城风景区旅游云才,郭焕成(2000) 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立初(2002) 城乡结合部旅游小安(2001)杨京波(2003)燕雯(2003)等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必虎(2001)李江敏,张立明(2005) 环城游憩带所述,本文对城郊游憩带的定义为:位于城市与乡村过渡的地带,包括城村边缘带两部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相互融合交错,同时具有城市人工生自然系统。通过开发具备便利交通和完善服务配套设施的旅游景点,向中心游客提供短线旅游产品的带状土地利用空间。陈佑启(1995)在其《城乡交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把这一地带命名为“城乡交错带”,并用图形进行了表示交错带”与“城郊游憩带”事实上是同一地域,在这里笔者借用他的图形标带的范畴(如图 2-3)。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旅游所带动了交通网络的建设,基时也优化了投资环境。现在的游客有可能就是明天的投资商。的其它功能有信息传播等。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传播学技术的普及,政策方针的传达,城郊旅游中都可能涉及。郊旅游地的空间配置模式带模式大学盖恩教授(1972)提出了旅游圈环带模式。他以城市的核心都市心,,在其外围用 1、2、3、4 四个环形带来区分不同带状区域的旅游功个旅游带的功能及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592.7
本文编号:2606424
【图文】:
胜和(1999) 郊野旅游九全(1999) 环城风景区旅游云才,郭焕成(2000) 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立初(2002) 城乡结合部旅游小安(2001)杨京波(2003)燕雯(2003)等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必虎(2001)李江敏,张立明(2005) 环城游憩带所述,本文对城郊游憩带的定义为:位于城市与乡村过渡的地带,包括城村边缘带两部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相互融合交错,同时具有城市人工生自然系统。通过开发具备便利交通和完善服务配套设施的旅游景点,向中心游客提供短线旅游产品的带状土地利用空间。陈佑启(1995)在其《城乡交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把这一地带命名为“城乡交错带”,并用图形进行了表示交错带”与“城郊游憩带”事实上是同一地域,在这里笔者借用他的图形标带的范畴(如图 2-3)。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旅游所带动了交通网络的建设,基时也优化了投资环境。现在的游客有可能就是明天的投资商。的其它功能有信息传播等。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传播学技术的普及,政策方针的传达,城郊旅游中都可能涉及。郊旅游地的空间配置模式带模式大学盖恩教授(1972)提出了旅游圈环带模式。他以城市的核心都市心,,在其外围用 1、2、3、4 四个环形带来区分不同带状区域的旅游功个旅游带的功能及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592.7
【引证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雨;朱孟超;;休闲度假时代上海城郊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鞠明晖;上海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慧娟;上海市外国游客市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宦艳玲;城市“夜旅游”开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玉芳;基于成熟度视角的乡村旅游空间分异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06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06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