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巴蜀文化整合的区域文化旅游圈形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1 07:11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跨区域旅游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地区间的旅游合作也日益加强,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也日益广泛。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文化的视角为切入点,以川渝地区的巴蜀文化为例,从区域文化的分析来对区域旅游合作开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利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相关理论概念基础与作用研究。开篇从本文的理论依据包括文化、区域文化、文化整合、文化区以及区域旅游合作等相关概念入手,阐明区域文化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关系和基础,并且独创性地提出了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的三个动力,,其中文化因素为基础动力。另外,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方法。 第二章为综述。简要地概括了国内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现状,并且重点概括了从文化和文化整合角度分析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以及川渝地区经济合作与旅游合作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研究的薄弱。 第三章为巴蜀文化整合分析。本章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巴蜀文化渊源融合历程进行了梳理,并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巴蜀文化圈的初步形成及其旅游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重点研究如何把巴蜀文化融入到川渝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过程中去。首先,探讨了从旅游形象树立、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等方面的区域旅游合作的领域及区域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分析。然后,重点讨论了巴蜀文化旅游圈的打造。 第五章,简要说明了巴蜀文化旅游圈构建中的非文化因素及其作用。 本文首次尝试从区域文化整合的角度来促使区域旅游的合作与开发,即构建文化旅游圈。虽然本文研究内容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期望对当前各地跨区域的旅游合作与开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图文】:

行政区,重庆市,文化整合,动力机制


重庆市行政区图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晓林;宋颖洁;林一民;佘硕;;基于琼北旅游圈的区域旅游合作策略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4年12期

2 陈小亮;;萍乡市区域旅游圈的构建与优化[J];理论导报;2014年07期

3 冯利伟;李小琳;;呼包鄂旅游圈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李忠行;拉开构筑“东北亚大旅游圈"的序幕[J];今日辽宁;2005年01期

5 胥兴安;;基于管理学视角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以昆明北部旅游圈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年04期

6 陈苹苹;;合肥旅游圈构建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7 吴国清;;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的生成与网络化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年03期

8 刘华婷;钟章奇;李山;罗熙;;长株潭旅游圈的适度规模研究[J];旅游科学;2014年03期

9 曲延正;;打造哈尔滨大旅游圈的战略构想[J];学理论;2004年01期

10 彭顺生;;论永州在“大湘粤桂旅游圈”中的地位与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文;;对京津冀“体育旅游圈”发展的探讨[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李山;王铮;;旅游圈时空尺度规模的地理计算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4 吕群超;谢新丽;;武汉城市旅游圈协作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5 杨小雨;于吉涛;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6 吕群超;谢新丽;;武汉城市旅游圈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吴跃东;向钒;常丹燕;;论建立大黄山旅游圈的总体发展规划[A];《地质古生物遗迹保护,现代生物、人与自然和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吴跃东;向钒;;论建立大黄山旅游圈的总体发展规划[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杨立;;“努尔哈赤”的内合外联——构建区域文化旅游圈 助力辽宁经济大发展[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牛智慧;;中原城市群旅游圈空间旅游资源配置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驻广西记者 邝伟楠;桂湘黔打造边区区域旅游圈[N];中国旅游报;2010年

2 刘洁;中国三大旅游圈合作论坛举办[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特派记者 陈红阳 通讯员 易国芳;着力打造两广十市旅游圈[N];湛江日报;2009年

4 记者 小明 李彦睿 通讯员 岳发号;鄂西旅游圈两大核心联手[N];湖北日报;2009年

5 刘锋 代晓松;构建又一个黄金旅游圈[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记者 毛韵心 杜仲莹;昆明南宁贵阳三市谋划高铁区域旅游圈[N];昆明日报;2017年

7 记者 李秀东;川陕甘鄂皖建设红色旅游圈[N];巴中日报;2010年

8 福建省副省长 陈冬;把握高铁机遇 构建环海峡旅游圈[N];中国旅游报;2013年

9 侯静;川陕甘鄂皖携手建设红色旅游圈[N];四川日报;2010年

10 刘培源 辽宁记者站 周凤文 罗信;沈阳旅游圈 盘点无障碍[N];中国旅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山;旅游圈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其地理计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许辉春;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温秀;区域旅游合作主体行为与合作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张正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学分析及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张晨;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6 梁雪松;遗产廊道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何小东;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唐宇凌;基于网络结构的区域旅游合作与竞争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飞;基于巴蜀文化整合的区域文化旅游圈形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宋颖洁;琼北旅游圈区域合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周功梅;大都市旅游圈的空间错位与空间溢出[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张勇;旅游交通发展对大武汉旅游圈的影响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潘今琬;洛阳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圈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

6 盖张珍;大西柏坡旅游圈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

7 苏琪;基于DEA的环夏都旅游圈区域旅游效率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8 杨莹莹;九江市现代旅游业“大旅游圈”构建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9 黄月;旅游圈空间组织模式的演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10 吕群超;城市旅游圈协作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8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08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6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