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论旅游体验中的符号及其解读

发布时间:2020-04-02 21:48
【摘要】:旅游活动在本质上是旅游体验,可是中国学术界对旅游体验的关注远远不够,为此,作者把目光投向了旅游体验这个研究领域,并且尝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符号以及符号的解读,来揭示旅游体验中的一些规律。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交待了本次研究的缘起,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国外学术界在旅游符号学方面所做的研究还非常不够,而国内学术界对于旅游符号问题的研究更是几近为零,仅有极个别的学者初步探讨了这个问题,因此本项研究将符号和符号的解读问题纳入旅游体验的研究视野具有较大的创新意义。导言的最后部分界定了本次研究中的几个基本范畴:符号、文化和旅游体验。 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旅游世界中的符号及其意义,观察了旅游世界中旅游时间、空间、人、物等系统的符号特征,剖析了这些符号的意义,发现旅游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符号的世界,很多事物都是具有意义的符号,因此旅游者在旅途中会遭遇到各种符号。随后讨论了旅游世界里的核心事件——旅游体验,随着研究的一步步展开,得出了本文的一个重要结论,即符号解读是实现旅游体验的基本方式和内容,或者说旅游体验就是主体对各种符号的解读,在旅游消费、观赏、交往、模仿和游戏这些活动方式中旅游者都必须对符号进行解读。因此这一部分回答了三个基本问题:一、旅游世界中存在哪些符号?二、为什么说旅游体验是符号的解读?三、旅游者对于符号的解读体现在哪些方面,过程如何? 第三部分进一步分析了旅游者解读符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符号解读中可能出现的四种结果:忽略、放弃、误读与正读,逐一探讨了引致不同结果的原因,进而发现文化差异是导致旅游者解读符号的结果相异的根源。最后分析了旅游者在解读符号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不同体验——愉悦的体验和不愉悦的体验。结尾处针对符号生产方(编码方)和消费方(解码方)双方的各个群体给出了一些改进旅游体验质量的建议。 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的结束语,,这个部分对全文的观点做了一番总结,并对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5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才;刘艳华;孙洪娇;;温泉游客旅游决策、旅游体验与购后行为研究——以大连为例[J];旅游论坛;2011年03期

2 杨怡;朱华;;真实性理论在主题公园管理中的应用——以上海世博园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王欢;;浅议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的途径[J];丝绸之路;2011年12期

4 张恒杰;张晓晨;;基于旅游体验的平遥古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5 伍先福;陈攀;;国内邮轮旅游体验质量测量及其提升研究——以广西北海——越南下龙湾海上邮轮旅游航线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周永广;张金金;周婷婷;;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体验研究——西溪湿地的个案分析[J];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7 郭向芳;;驼梁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4期

8 陈世斌;陈燕飞;雷燕;李丽春;;基于杭州客源地的MAP-Lteui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9 刘辉光;;18周年庆典尚赫人梦幻之旅[J];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1年07期

10 ;南宋御街 打造中国美食夜市第一街[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本涛;;旅游情感新论[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龚永新;;茶乡体验旅游的内容及发展对策建议浅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3 曹国新;;旅游软实力:旅游业本土意识与国际营销的理论基础[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周丽君;高雪娇;;长白山旅游产业集聚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张仁军;惠红;黄蓓蓉;;论旅游的草根化趋势[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6 吕俊芳;;基于STP理论的“无景点旅游”发展模式研究[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海娥;何再平;;我国主题公园发展的新选择:增加旅游体验——环球嘉年华成功的启示[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8 周金泉;何文晋;;海南国际旅游岛高端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与开发[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9 肖升;王悦;;论旅游体验营销[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振之;张冠群;;区域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全域度假发展研究——以成都市大邑县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崔巍邋记者 孟楠;“节能游”市民中风生水起[N];大连日报;2008年

2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赵刘;旅游体验的类型与效果研究[N];中国旅游报;2009年

3 北京杨振之来也旅游策划规划有限公司 杨振之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丹;旅游地产品升级:体验产品的规划设计(二)[N];中国旅游报;2010年

4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丹;旅游地产品升级:旅游体验动力机制(四)[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商报记者 孙珏;旅游书开启“出新”引擎[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6 记者 陈素璧;骑行绿道成旅游新热点[N];珠海特区报;2010年

7 陈一越;分众市场催生定制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0年

8 张迎新 本报实习记者 沈仲亮;旅游“微”力不可小觑[N];中国旅游报;2011年

9 商报记者 张绪旺;在线旅游高速发展催生新职业[N];北京商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毕志强;在线旅游“拼”创新[N];中国旅游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 王镜;基于遗产生态和旅游体验的西安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梁强;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4 李丽娟;旅游体验价值共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唐德荣;乡村旅游行为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6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7 赖斌;基于游客体验的ATCS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张涛;节事消费者感知价值的维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齐增湘;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赵放;体验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甜丽;旅游体验品质测量模型的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薛盈盈;休闲视角下旅游福利的发展态势及实现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吕宁;旅游体验中的地方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安塔娜;影响女性文化旅游体验效果的实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Sara Elisa Muchanga;莫桑比克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市场发展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6 黄志远;陵园旅游体验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高午阳;关于广州白云山风景区旅游体验产品开发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窦清;论旅游体验[D];广西大学;2003年

9 呼延文娟;延边地区影视旅游发展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10 李怀兰;旅游体验效用因素分析[D];广西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12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12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3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