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6 05:57
【摘要】: 1998-2005年CSSCI数据库的旅游发文数年增长率为17.14%,旅游引文数年增长率为36.62%,有力地证明了旅游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热点。鉴于旅游研究没有公认的概念体系和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实践出现了许多非可持续性问题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以系统管理理论在旅游中的应用为主线,以战略子系统——作业子系统——协调子系统为基本框架创建旅游系统管理理论。旅游系统的开放性将旅游系统管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纳入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旅游系统运转的促进机理、系统特质的表现形态、系统竞争的参与方式和系统价值增值的实现途径,并实证检验旅游系统管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被试人口及组织特征对各研究变量的均值差异性。 理论研究采用跨学科和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以系统哲学观念、系统分析技术和系统管理方式对旅游研究进行整合。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系统是由旅游动力子系统、旅游产品供给子系统、旅游价值链协调子系统和旅游目的地协调子系统四要素构成的,这反映了旅游系统的集合性。旅游系统具有动力结构、产品供给结构、行业结构、空间结构和客源结构,这反映了旅游系统的层次性。旅游动力子系统位于旅游系统管理的决策层,旅游产品供给子系统位于操作层,旅游价值链子系统和旅游目的地子系统位于控制层,共同促进旅游系统的运转,这反映了旅游系统的相关性。旅游系统的核心是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完整旅游经历,旅游系统中最大的变量是旅游者的行为变量。 实证研究以针对游客、旅游企业和旅游专家的三套、522份调查问卷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 11.5进行信度分析、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产品供给系统的内部构成对旅游经历质量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价值链系统管理的内部构成对环境质量、公平发展和旅游经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居民生活和生态意识的影响不显著;目的地系统管理的内部构成对环境质量、公平发展、生态意识、居民生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旅游经历的影响不显著;游客、旅游企业职工、旅游专家被试人口及组织特征对旅游系统管理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感知有影响。 论文的主要创新如下: (1)基于系统管理理论和STD理论,拓展了旅游、旅游系统、旅游活动等旅游学科的基础概念;利用系统比较方法澄清了旅游产品概念的混淆状况;给出了旅游动力系统、旅游阅历产品、目的地阅历产品、旅游产品供给系统等新概念。 (2)基于系统哲学观念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提出旅游动力系统是由旅游者、旅游产业、目的地政府、客源地政府、旅游社区五大适应性主体活动的根本动力构成的系统;基于一般系统结构理论,讨论了旅游动力系统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环可以为各旅游分支学科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边界;借鉴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了旅游动力系统结构演化的规律,并以我国国家旅游局近8年、403条工作文件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 (3)基于服务营销理论提出衡量旅游产品供给质量的四个因素是核心性产品、便利性产品、支持性产品和扩展性产品;针对旅游学科概念体系的混淆状况,创造性地将高等教育系统与旅游系统进行系统比较、大学与目的地进行系统比较,从理论上初步给出了旅游学科核心概念体系;基于系统分析技术给出了旅游作业子系统的四套优化技术。实证研究发现,旅游产品供给系统是由社会交往、游客体验、阅历保障和阅历完整4个因素构成的。 (4)基于系统管理方式和价值链/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了以旅游批发商为核心企业的旅游供应链是一种客源支配型的供应链,在目的地管理组织和旅游批发商的合作推动下,具有促进STD的潜力;分析了在我国团体包价旅游的业务流程中存在着公平的和隐蔽的两条资金流,比以往研究更深入地揭示了我国团体包价旅游低价甚至“零负团费”运营的秘密。实证研究发现,旅游价值链系统管理是由供应链策略、价值链战略和价值提供物3个因素构成的。 (5)基于系统管理方式和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提出了目的地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系统,讨论了目的地系统管理框架的构建程序包括系统的创建决策、系统的设计、系统的运转和控制以及系统运转结果的检查和评价四个阶段;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和综合性原理,以广州市和海南省为案例,提出以特定空间区域旅游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立足点,着眼于实现STD的目标,通过构建途径-目标系统分析模型,可以制定特定目的地的系统管理策略。实证研究发现,目的地系统管理是由生态管理、客源地管理、资源整合和目的地竞争4个因素构成的。 (6)基于系统管理理论和企业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旅游系统管理理论,讨论了旅游系统管理与STD的关系及作用,它们之间是一种包容关系,旅游系统管理是实施STD战略的重要部分,是实现STD目标的首要途径,但是,旅游系统管理与STD在层次和范围上是不同的,旅游系统管理起着条件与基础的作用,STD起着导向的作用。
【图文】:

子系统,旅游战略,旅游价值,目的地


样旅游价值链管理和目的地管理是否有利于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待实证检验确定。从而将旅游动力系统、旅游产品供给系统、旅游价值链系统管理、目的地系统管理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如图1一1所示)。图1一1研究的逻辑思路.4.2研究目标1.描述旅游系统运转的现状旅游战略子系统、作业子系统、价值链协调子系统、目的地协调子系统运转的现状如何?本文以旅游动力子系统的时间结构为研究对象,描述我国旅游发展历程;以旅游作业子系统的产品结构为研究对象,,从核心性产品、便利性产品、支持性产品和扩展性产品四个层次描述衡量旅游产品供给系统的全面感知质量;以旅游价值链子系统的行业/企业结构为研究对象,描述旅游我国团体包价旅游的业务流程和欧洲运营商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演变趋势;以目的地子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描述广州市和海南省特定目的地的系统管理策略。2.探索旅游系统运转的规律旅游战略子系统、作业子系统、价值链协调子系统、目的地协调子系统运转的规律性有哪些?本文以旅游战略子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应用系统哲学和矛盾的对立统一理论,

系统哲学,系统分析技术,系统管理,观念


系统管理主要适用于协调子系统,即从注重实效的观点出发,采用综合的方法,强调协调组织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系统哲学观念、系统分析技术和系统管理方式都是以一般系统理论为指导,它们之间的关系如表2一1、图2一1所示。(l)系统哲学观念。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其原理是:整体是主要的,而其各个部分是次要的;系统中许多部分的结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条件;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部分围绕着实现整个系统的目标而发挥作用;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所决20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5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惠军;黄翅勤;;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宗教名山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南岳衡山为例[J];市场论坛;2011年06期

2 王宝荣;陈文捷;;市场承载力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9期

3 王伟;;基于旅游者视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年08期

4 阳国亮;陈文捷;潘小玲;;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北部湾滨海城市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5 谌莉;杨兆萍;陈学刚;刘旭玲;;喀纳斯图瓦村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调查[J];干旱区地理;2011年04期

6 郭向芳;;驼梁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4期

7 韩颖;于福勤;;威海蓝色文化旅游发展SWOT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8期

8 易兵;;评《湖南发展低碳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地理;2011年06期

9 沈菁菁;贾雷;;共生视角下景区依托型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地区建设镇农家乐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07期

10 闫贵;底亮;赵多平;;湿地类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对策研究——以银川市鸣翠湖景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凤霞;王晓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2 张胜男;;北京奥运文化效应与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卢培元;;崂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4 蒋庆华;;梦想与出路:藏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以一个木里藏族村落为例[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5 赵勇;;兰州市皋兰县什川梨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唐少霞;;海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吴玉树;;西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探讨——以丽江为例[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刘超祥;;乡村旅游开发对旅游社区经济影响的研究——以贵州安顺天龙村为个案[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许周lm;;明代的生态环境与今天的天台山——从《徐霞客游记》的旅游环境看天台山旅游可持续发展[A];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田克勤;;山东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卢文秀;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2 记者冯朝晖;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敦煌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基翠;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将在张管处选址设立[N];张家界日报;2010年

4 ;强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N];中国旅游报;2002年

5 记者 朱震晓;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安召开[N];安阳日报;2009年

6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 张言庆;面向旅游地社区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N];中国旅游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魏晓霞;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安阳举办[N];中国旅游报;2009年

8 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蒋昕;制度安排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N];中国旅游报;2010年

9 肖江邋记者 魏晓霞;五大革命纪念地探讨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7年

10 久治县县长 托巴;努力做好年保玉则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工作[N];果洛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袁国宏;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魏敏;基于生态经济模型的泰安旅游可持续发展评析与预测[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4 梁自玉;文化变迁与旅游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张滢;旅游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6 张蓓;都市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评价及仿真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李连璞;遗产型社区属性剥离与整合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王蔚;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学梅;自驾车旅游交通行为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李维余;四川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莹莹;“两型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覃雪;旅游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邓超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陈玲玲;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评价和资源管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关露;基于生态足迹法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6 祁欣;新疆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胡细涓;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韦达;旅游者生态足迹比较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吕可文;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窦蕾;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29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29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8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