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兰州市及其周边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04:33
【摘要】: 乡村旅游是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旅游形式。我国的乡村旅游在这个世纪80年代才刚刚兴起,经历了很短的一段发展时间,发展却极为迅速,并已经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围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旅游度假方式,也逐渐为城市居民接受和喜爱。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多发展乡村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探讨乡村旅游的开发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的研究是在整理和收集前人对乡村旅游研究的成果,并掌握乡村旅游研究的前言动态的基础上,参考甘肃统计年鉴、乡村旅游的相关论文与著作,结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采用综合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借助SPSS、Excel和Arcview等分析工具,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兰州市及其周边的乡村旅游策略,用以指导兰州市及其周边的乡村旅游开发。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的介绍乡村旅游,包括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类型、与其它旅游形式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乡村旅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乡村旅游的开发的基础理论、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乡村旅游的开发原则、乡村旅游的开发形式。第三部分是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兰州市及其周边乡村旅游开发的条件进行总体评价。第四、五、六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第四部分中是借助SPSS、Excel和Arcview等分析工具,对兰州及其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第五部分中,通过一个小型的客源市场调查,对兰州市及其周边乡村旅游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在第六部分中提出了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在最后一部分中对兰州市及其周边乡村旅游的开发提出一些的建议和开发对策。
【图文】:

开发研究,发展中国家,长沙,分异


,阴。)机制分析ReBAM的形成机制是在土地租金和旅行成本的双向力量作用下,投资者和旅游者一种妥协。因为离开城市距离越远,级差地租越低,投资者的资金压力越小;离开城远,旅游者的旅行成本越大,其出行意愿和实际出游率越低,最终在某个适当地位置游憩区域。吴必虎学者认为,空间结构研究对区域旅游规划来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考虑到区域结构的中心枢纽意义,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关键性。而ReBAM则是城市及其区域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城民的出游能力还多仅仅局限于距城市较近的范围内情况下,对ReBAM的研究,也就城市区域旅游结构研究的重要之一。他以上海市为例,较详细地阐述了ReBAM地机制、土地利用和游憩结构。发达国家地租(细虚

乡村旅游,地主


旅游的SwOT的分析,可以看出兰州乡村旅游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也面对诸多是发展乡村旅游优势还是非常明显,发展潜力还是很大。今后应该在充分发掘发游的优势因素,深度挖掘赋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的旅游产品,保持乡村特色。该积极介入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发挥指导、规划、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的作州市及其周边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及其评价州市及其周边乡村旅游地域范围的确定与景点选取依据兰州市及其周边乡村旅游地域范围的确定者吴必虎在其论文《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中,收集了69个不市周边100个乡村旅游的相关信息,对乡村旅游地与其一级客源地城市间距定、统计、和处理,发现在一定假设条件下,中国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即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84%中在距离一级客源地城市lookm左右的地区【461。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2 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3 吕连琴,刘爱荣;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4期

4 潘秋玲;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供需特征及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02期

5 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刘娜,胡华;成都市郫县友爱农家乐现状剖析与发展思路[J];国土经济;2001年01期

7 冉红,李国柱;兰州市观光农业发展刍议[J];甘肃农业;2003年02期

8 韦林娜,甘永红,陈兴鹏;兰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甘肃农业;2004年11期

9 肖佑兴,明庆忠;关于开展云南乡村旅游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10 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兼与杨森林商榷[J];旅游学刊;199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粟驰;京郊山区村级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杨晓云;乡村体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范明月;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49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49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2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