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论中国服饰审美思想的历史演变

发布时间:2020-05-06 10:27
【摘要】: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带来了以农为本的中华文明,从而使中国人的审美实践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渐渐对服饰有了审美要求,这种最初源于实用的审美由自发到自觉,逐渐发展成为服饰审美思想。而且,这些审美思想不可避免的会受其“源头”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共性,亦即传承性;同时,也会因时代精神的差异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中国服饰的发展是伴随着人们对服饰审美思想的变化而进行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形成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服饰面貌和服饰审美风尚。本文试图以思辨与实证统一的方法,以时间为坐标,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服饰特点,梳理和探讨中国服饰审美思想的演变历程。从人类最初状态的环境分析入手,论述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先民们在进化过程中所从事的典型实践活动,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人的服饰审美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与和谐原则及其带来的悟性思维方式伴随着整个中国服饰史,影响着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观,并且同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服饰审美风尚;同时,与当时的服饰特色相互影响、促进,在传承与创新中共同发展。 在古代,虽然各个朝代的服饰审美思想不断更替,但是这种变化主要是来自于政治因素,受封建统治思想和制度的制约,人们对于服饰的审美处于相对不自由的状态。 近代以来,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传播越来越方便,阻碍无限缩小,直到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服饰审美已经没有明显的国界,并日益呈现多元化局面,保留和弘扬服饰的民族特色又被提上日程。 虽然中国人的审美实践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甚至还存在着许多虽然中西相通,但西方忽略而中国重视的思想。但是,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从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创构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服饰审美文化,并结合自己的国情,对西方的相关理论进行吸收和同化,总结和整理出中国人对审美问题的独特思想和中国服饰审美实践中的独特之处,用以指导我们的服饰审美实践,并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服饰审美思想的借鉴。
【图文】:

刮削器,贺兰山,岩石,石制品


型化的风格,器形的有限也便于精细加工,狩猎文化的迁徙性,要求工具必须少而精。所以,与欧洲旧石器时代相比,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在形制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与多样性!71。(图1一)l在我国早期的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的石器种类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在中期文化遗址中又发现石斧、钻孔器等新种类;到了晚期,石器的种类更加丰富。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加工一般都比较粗糙,往往只作简单处理,许多石核或石片甚至不作加工和处理,,形制上显得大而散漫,不够规则,显示出随意性特点。相比之下,欧洲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种类单一,形制规整,加工也相对精细。图1一l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图1一2雕刻在一块贺兰山岩石上的群兽图另外,黄种人长期处于热带、亚热带与温带地区,食物链复杂。大、中、小动物及植物乃至昆虫均可作为食物,不需要长时间专注凝视野兽的出没,使其视觉器官相当发达,视觉刺激识别的脑结构得以强化[]s。这一点

壁画,洞穴,法国,石制品


型化的风格,器形的有限也便于精细加工,狩猎文化的迁徙性,要求工具必须少而精。所以,与欧洲旧石器时代相比,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在形制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与多样性!71。(图1一)l在我国早期的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的石器种类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在中期文化遗址中又发现石斧、钻孔器等新种类;到了晚期,石器的种类更加丰富。中国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加工一般都比较粗糙,往往只作简单处理,许多石核或石片甚至不作加工和处理,形制上显得大而散漫,不够规则,显示出随意性特点。相比之下,欧洲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种类单一,形制规整,加工也相对精细。图1一l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图1一2雕刻在一块贺兰山岩石上的群兽图另外,黄种人长期处于热带、亚热带与温带地区,食物链复杂。大、中、小动物及植物乃至昆虫均可作为食物,不需要长时间专注凝视野兽的出没,使其视觉器官相当发达,视觉刺激识别的脑结构得以强化[]s。这一点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523.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娟;郭美情;张志春;;论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的审美精神[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王超玲;;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J];纺织科技进展;2010年05期

3 胡娟;郭美情;张志春;;论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的审美精神[J];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肖京子;茶艺表演服饰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小芳;清代女子服饰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王浩;观音绣的美学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邹婧;佛教对唐代服饰文化的影响[D];湖南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51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51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9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