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铁刹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与规划实施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04:47
【摘要】: 风景名胜区是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如何正确认识风景名胜区的真正意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科学价值,实现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和健康发展,尽快与世界国家公园科学体系接轨,确立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体系及管理机制,克服当前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认识上的误区,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类严重的破坏性开发与经营行为,正本清源,事关根本,尤为重要。风景名胜区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原则是保护与开发并举,改善景区生态,最终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铁刹山景区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东部的田师付镇和南甸镇的交界,是本溪水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六大景区之一。铁刹山景区属于低山山岳型景区,其景观特点主要是道教文化和自然景观。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运用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方法,对铁刹山风景名胜区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各种保护措施恢复铁刹山的原有景象,建设旅游景区和景点,使得铁刹山悠久的道教文化及生态系统、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最终实现集宗教、民族、民俗、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风景区。改进和提升铁刹山景区的建设管理与风景资源的保护开发,实现其跨越式和战略性发展。最后,通过对国内外部分优秀风景名胜区的先进管理经验进行广泛研究,寻找符合铁刹山自身特点的资源与景观整合与开发管理模式,使其成为本溪市的旅游文化精品。 面对铁刹山景区无价的、不可再生的景观资源,总体规划明确以保护为本,突出生态保护的理念,同时发挥自然景观资源的优势,合理布局,组织适宜的游赏活动,以求达到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效益的和谐统一。为此,总体规划在认真调查、分析资源和社会现状的基础之上,坚持立足保护引领发展和建设,提出了如下有效可行的措施:(1)保护与景观资源整合相结合,扩大规划区域,完整体现景观生态系统。(2)保护与布局调整相结合,合理设置新的景区,缓解核心景区的压力。(3)保护与设施建设相结合,改善基础设施,控制接待设施的分布与规模。(4)保护与社会调控相结合,统一行政区划和管理机构。
【图文】:

地理位置,山景,祖庭


铁刹山自然景观丰富奇特,人文景观历史久远,,“燕东胜境”之美誉远近闻名。“高如削玉夜生寒,低看云树有千层”,概况了铁刹山景区的重要特色,即山势险奇,洞穴幽绝(见图2一2),森林茂盛,植被丰富。铁刹山巍峨峻秀,素以“东北道教祖庭”而闻名;前人曾以“造化特地钟灵秀,羽客至此有良缘”;“信是乾坤钟毓厚,寻仙何事问衡离”的诗句,表达对铁刹山的仰慕和赞美。铁刹山景区风景资源具有如下特征:

溶洞,石灰岩


铁刹山景区地表主要为自然因素形成的破碎的岩石和裸露的山岩为主,跳石塘众多。地质发育较为完整,基岩主要为石灰岩,土壤主要为棕色山地森林土,土层较薄,景区及周边地区蕴藏有煤矿、石灰岩等矿产资源。(见图2一3)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592.7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如生;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59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59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7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