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赣南客家围屋的民俗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06:58
【摘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篇。 在江西省赣州市境内,客家民系的围屋民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博大内涵,引起国内外传媒和学术文化界的广泛兴趣。围屋的奇特构图,深邃的文化艺术气质,或者说作为一种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使人们超越单纯建筑物的一面,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客家民系的民俗文化。围屋体现了客家民系居住文化的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客家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巧的双手,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围屋文化,更重要的是,客家人创造了围屋景观得以产生并且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深厚物质、精神基础。 赣南客家围屋,就其造型规模和建筑艺术而言,其渊源来自于北方中原的古宫殿的住宅形式和夯土技术。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里,人们长期过着穴居、巢居、窝棚等生活,经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人们开始认识到圆形空间的经济、结构安全和构造简单,因此曾大量建造圆形住宅。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和日渐清晰的方位观念、次序观念和等级观念的形成,圆形住宅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时,方形住宅出现了,其后圆方形住宅共存,继而在方圆形式上又演化生出明堂形制建筑。在明堂形制的基础上,民居的“四架三间平房”式的建筑出现,它是中国古代所有建筑的最小基准单位。反观客家围屋,其五凤楼构造与四架三间形式有着微妙的联系,同时又继承了明堂的纵横五堂原则。其建筑的形态以方形和圆形为主,强调中轴位置,以此体现中国的封建礼教、宗族制度和儒家思想。 任何建筑物都可以视作其创造者所拥有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特征的体现。围屋是赣南客家民系所拥有的全部文明成果高度浓缩的结晶,它是客家文化最典型的表现之一,是最能全面深刻反映其创造者自身文化的实体。在围屋静态的物质架构底下,包含着客家民系古今全部文明的成果,因此可以将围屋看作是客家文化的高度抽象符号,其价值已远远超越人类居住建筑的抵御风雨、抗击外敌等实用的机械功能的范畴,有着远非纯建筑学所能解释的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 在赣南客家围屋中,我们可以从生育习俗、丧葬习俗、休闲娱乐、民间信仰等方面来透视其中的民俗生活与文化;从围屋选址营造的地势、山水、方向崇拜中体味始终萦绕在客家人心头的风水意识;从祠堂、族谱中领略客家人的宗族文
【图文】:

平面图,关西,龙南,平面图


所乐道的是在正屋之前隔以天井、腋廊,再建一栋三间或前栋和前厅变为中栋和中厅,所建的这栋称为前栋和前厅横屋向前推齐,这种由三栋正屋和两排横屋组成的房屋这是此类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如前所述,若有必要为“三堂四横、六横……”,于是形成了“九井十八厅”的大房子。虽说法不一,但都从进深和面阔方面反映了其建房追求的最高境界。实际调查中,往往多于或少于上述准确的“厅”“井”数——关西新围中间那组建筑也称 “九井十八厅”,实际上 1)。

南康,民居


堂两横式以上的民居,屋前往往有因取土做砖而形成的民洗涤、凉晒物件的场所,又自然成为其继续朝前发展扇三间或四扇五间为基本单位,可扩展到两堂或三堂两向前或左右不断扩建,直至数十百间,,这种房子若四面加成了赣南围屋。析,倘若成立,那么客家地区传统民居与赣南客家围屋之承性居文化的精髓来自古代中原,北宋后随着客家民系在赣居形式也相继奠定。由于客家先民是首先进入赣南、闽西原文化特色的组合式民居,也首先在这里形成,而围屋应加以演变而成。围屋在建筑技术、方法吸收了传统民居的要比客家传统民居深厚得多,其建筑形态以方形和圆形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122;K892.2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钟晓红;郭起华;;燕翼围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2 刘烈辉;;浅析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的文化特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晶;关西新围的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2 周新运;客家民俗文化在当今服装配件设计中的实践应用[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3 燕凌;赣南、闽西、粤东北客家建筑比较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4 蒋芸敏;赣州旧城中心区传统空间保护与传承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66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66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a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