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俞源民居壁画

发布时间:2020-05-17 14:24
【摘要】: 本文以“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俞源民居壁画”为题,将俞源民居壁画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以及地域文化的微观情境之中进行考察。所采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地域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观念,雅文化与俗文化互动的视角,历史的眼光和俞源壁画艺术个性的揭示。 论文第一章从地域文化研究角度讨论俞源的宗族社会和文化;第二章梳理目前保存较好的俞源民居建筑及附着其上的壁画形态,分析俞源民居壁画在地域文化生活中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第三章从题材角度切入俞源壁画内涵的考察,通过从一般题材到典型题材的深入分析,揭示俞源民居壁画所折射的反映地方社会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文化心理及价值观念;第四章从形式角度展开对俞源民居壁画独特艺术面貌的考察,分析和论述其构图方式、典型纹样、色彩处理和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以及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论文认为:俞源民居壁画与俞源的自然地理和俞源人的社会构成、生活习俗、人文氛围、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其诸多艺术个性特别是较为突出的“雅化”倾向都体现了文化影响的地域性,以至它们的美术学特征可以在地域文化视野中得到较为充分的认识和较为贴切的解释。
【图文】:

姜子牙,周文王,心理,身份


3一2携琴访友图“文王访贤”讲的是周文王为求贤才,三次到渭水寻访隐居的姜子牙的故事。四星楼所表现的这幅《文王访贤》(图3一3),将周文王等人置于刻画严整的松树之下,在有可能是向导身份的那位带斗笠的人的引领下,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另一端的人物—画面的主要人物姜子牙。姜子牙的斗笠等装束与“向导”的相似,使人物形象之间获得了联系,而姜氏身后的背景的“逸笔草草”的表现方式,则有意烘托并突显姜子牙的隐逸身份。主人似在以姜太公自比,含蓄地表达自己虽为隐士,却充满政治抱负,并希望得到统治阶层的重用的心理;也有可能表达了对家族仕途圆满的渴望心理。

壁画,友谊,用友,炮火


这幅“携琴访友”(图3一2),绘一老翁抱琴拄杖前行,身后童子担酒相随,行于苍松之下的小桥之上。画面中的松竹等景物的描绘,有力地衬托了特定主题的表达。“携琴访友”题材在俞源民居壁画中的出现,应该是俞源祖先对音心相通、抚琴畅游、以琴会友的某种心灵的契通,传达了俞源人对纯真友谊和高雅情操的珍视。同样,六基楼壁画描绘的“和合二仙”两位高僧的故事,,应该是又用友谊在诊释万事以“和”为贵的主题。我们不能忽视,建造这座楼时,中国正处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之下,内地社会也处于动乱之中。这样的壁画一定是人们在表达自己心中对友谊与和平的向往与渴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79.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赵世瑜;从空间观察人文与地理学的人文关怀[J];读书;1997年05期

2 万灵;中国区域史研究理论和方法散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3 侯杰;晚清社会文化与民间史观[J];清史研究;2000年03期

4 史克祖;追求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结合——区域社会史研究学者四人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5 佐藤仁史;清朝中期江南的一宗族与区域社会——以上海曹氏为例的个案研究[J];学术月刊;1996年04期

6 陈剩勇;明代浙江:乡村社会、农家生活和社会教化[J];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2668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68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6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