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庙岛群岛在古代海上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12:57
【摘要】: 庙岛群岛,位于黄渤海交界处、渤海海峡的中部和南部,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海上桥梁,又是京津门户,扼渤海咽喉,32个岛屿散落于渤海海峡上,岛屿之间的距离都在视线之内,航海条件极为便利。因此,从人类出现航海活动开始,庙岛群岛就在航海史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角度来论证庙岛群岛在古代海上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 首先,由于庙岛群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航海条件,在航海技术还很落后的先秦时期,我国先民们已探索出一条由登莱地区出发经由庙岛群岛抵达辽东半岛、继而沿岸前行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航路。秦汉之后,这条航路是中国南北政权间政治交往的海路首选,在唐中期以前一直是中日交通的主要航线,更是两千多年来中朝海上交通的最主要的路线。 其次,庙岛群岛是古代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海上用兵的军事根据地。汉唐以来中原地区对东北及高句丽的海上用兵活动多是经庙岛群岛完成的。庙岛群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是海路出兵的航路必经之地,又是中原王朝的军事基地。由于庙岛群岛具有易守难攻的天造地设之险,用兵过程中,可以此为根据地,储备粮草,屯田练兵,加强防备力量,以防敌人来袭;亦可以此为起航港,利用群岛上的驻军,发起军事攻击。宋代以来庙岛群岛的军事地位主要体现在其海防价值上。北宋与契丹对峙时,庙岛群岛是山东半岛北岸各港的前哨,而到了倭患严重的明朝以及西方列强入侵的清代,庙岛群岛则作为环渤海各港口的门户,站在了海防的最前线。可以说,庙岛群岛不仅对于登莱地区的海防有着重要的辅助功能,而且对于京津的防守有着深远的军事战略意义,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很重的分量。 第三,经济和文化方面,庙岛群岛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远在史前时期,庙岛群岛已为人类古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元代行海运,庙岛群岛上的沙门岛(今庙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粮船必经地之一。明代,河运淤塞则海运兴,河运疏通则海运废。海运仍是支撑朝廷运作的重要经济命脉。海运路线相对于元代有继承也有发展。庙岛群岛在海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海运的兴盛促进了南北贸易的发展。而随着海运的发展,兴起于福建的妈祖信仰也逐渐传播到北方,庙岛显应宫成为北方第一座供奉妈祖的海神庙。由于沙门岛在古代海上交通中占据重要地位,显应宫逐渐成为妈祖文化在北方的传播中心之一,为妈祖文化在北方的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对庙岛群岛历史地位的论证,笔者对其地位给予了明确定位。庙岛群岛是中原王朝与东北亚地区政治关系史上的海上联结点,是中原王朝在东北亚地区军事运作史上的海上桥头堡,是中国南北海运海贸史上的海上集散地,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文化传播的海上中继站,是南方妈祖文化北传的海上中心,在中国南北海上交通和中外海上交流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地位。
【图文】:

庙岛群岛,地理位置


庙岛群岛在古代海上交通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历史地位群岛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关键依据。遗憾的是,庙岛群岛在有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庙岛群岛通常被附属港。如果单纯从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讲,这种若从历史地位的角度讲,这种看法导致的结果是既影响了与地理特点的全面认知,又遮盖了庙岛群岛的独特价值,忽地位。笔者认为,从海上交通的意义上讲,登州港和庙岛群。比如说,“渤海咽喉,京津门户”,确切的讲,指的是庙岛代海运航路的必经之地是古沙门岛,亦非登州。若将二者视读者。所以本文试图将庙岛群岛作为一个与登州港即密切相单元来对待,通过系统全面考察历史时期官方或民间航海活,,展现庙岛群岛在古代航海史上的基本面貌,以期客观定位交通史上的地位及价值。

主要航线,中日


图 2-1 中日主要航线图图片来源: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9.第 301 页.南北政权间的政治交往来说,庙岛群岛也是交通路线上的出了重要的贡献。晋南北朝的中日官方交通始于东汉,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载:“东夷倭奴国王遣使奉献”。这是中国史书上第一次对中日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1784 年日本九州福冈县志贺岛出土的倭奴国王金印即是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4这国与日本列岛的交往是比较频繁的。如果说东汉时倭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592.7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玮;辽朝东京海事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新成;明代辽东与山东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崔菊华;明代登州在中朝交往中的重要作用[D];鲁东大学;2012年

4 沈方;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原始文化交流再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6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86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7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