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三峡先秦渔猎经济的考古学观察

发布时间:2020-06-02 06:58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开展,三峡地区的考古发掘材料日益丰富。本文就是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发掘材料,对三峡地区先秦时期(新石器时代——两周时期)的渔猎经济活动所做的简约研究。 首先,本文考察了三峡地区先秦渔业经济的概况。通过汇总出土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遗骸、以及渔业生产工具等,发现三峡地区先秦渔业生产相当活跃,在当时就已经存在若干渔业捕捞集中地。根据渔业生产工具和伴出鱼类残骸的差异,三峡地区的渔业生产在地理上可以分为东西两大生产区域,两大生产区域在作业方式和捕捞对象上都有较大的差别。由于盐具有保存肉食的作用,渔业生产活动还和盐业生产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其次,本文考察了三峡地区先秦狩猎经济的概况。出土野生动物残骸的汇总统计表明:三峡地区先秦时期的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狩猎生产活动频繁。从已有的孢子分析结果来看,三峡地区的野生动物群属于典型的森林性动物群落,这种特性有利于该地区狩猎活动的广泛开展。本文还通过分析三峡地区的狩猎工具,尝试讨论了三峡地区先秦时期的狩猎方式和狩猎范围。 再次,本文积极探讨了渔猎经济在三峡社会中的意义,发现渔猎资源作为重要的食物和原材料的来源,在当地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甚至对当地的精神生活,包括信仰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在上述研讨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尽管因为生产活动的不稳定性,渔猎经济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初级的、较为落后的经济活动形式;但在三峡地区,我们却不得不重新审视渔猎经济的地位。由于三峡地区自然条件独特,渔业和野生动物资源都异常丰富,加之该地区富有可用于保存鱼类和其他肉食的盐资源,并有长江提供可用于运输交换的天然黄金水道,三峡地区的渔猎经济显得十分发达,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起了和农业经济大致相当的重要作用。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和先民们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建立和谐生态关系密切相关的,它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不同种类经济活动的稳定性应该是相对的,脱离生态关系来讨论经济活动的效益是不恰当的。在特定的条件之下,由于和谐生态关系的建立,看似落后的经济活动的实际效益可能并不会低于更先进的经济活动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8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心源,何慧,钱玉春,陆应诚,高超;从环境考古角度对古居巢国的蠡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毛曦;;先秦蜀国城市起源与形成初论[J];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连续文化聚落的K-means聚类挖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5期

4 杨瑞霞,张震宇,鲁鹏,周昆叔,张瑞云;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2期

5 高蒙河;长江下游文明化初期的人地关系——多学科交叉的实践与探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蔡博峰,张力小,宋豫秦;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脆弱性刍议[J];环境保护;2002年11期

7 张海;Arc View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原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中的应用[J];华夏考古;2004年01期

8 黄曲;湘江下游商代“混合型”青铜器问题之我见[J];江汉考古;2001年03期

9 白九江;;从三峡地区的考古发现看楚文化的西进[J];江汉考古;2006年01期

10 王立新;辽西区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进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卓炜;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卢峰;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李久昌;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05年

7 段天t,

本文编号:2692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92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9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