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3 05:47
【摘要】:本文以环境考古的视角,通过大量古环境、考古学研究资料的环境考古信息提取,经过系统归纳总结、对比分析,,以定量、半定量的创新性量化研究方法开展了有重要考古学研究价值的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环境考古研究,并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大趋势推动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考古学领域的密切结合产生了充满活力的环境考古学,它在解决现代考古学有关古代人地关系等方面的重要考古学问题中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环境考古研究广泛深入的开展,既有利于考古学的健康发展,也将为现代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地关系哲学反思的启示。 人地关系发展阶段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以气候条件为主的环境较明显变化,人类自然属性的降低与社会属性的提高主要以技术进步为前提,以资源环境作保障。人类所处生存环境的低压态势是诱发人类通过文化适应获得进步的动因。 人地关系发展阶段量化研究有力地推动环境考古学的进步。古环境评价具有考古学意义和实际研究工作的可操作性。可视化研究成果的展示将有利于揭示更多环境考古现象和规律。建立在人地关系量化研究、古环境质量评价和可视化研究方法基础上的遗址预测更具有科学性,将很好地服务于区域考古调查与研究。 考古学文化及其地方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自然资源环境背景条件有很强的相关性,重要矿冶遗址的分布往往与该类型矿产的空间分布向一致。石器原料的选择性和利用能力影响到石质工具的功效,进而影响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类对环境恶化带来的不利因素的文化适应能力。 除了对辽西地区的环境考古研究的系统总结和较详尽的细化研究之外,还对以往环境考古研究的空白区下辽河区及辽东区进行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研究。研究发现经济形态的确立,生业模式的选择与当时、当地所处气候为主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空间配置有密切关系。 在论文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围绕东北地区环境考古工作成果的综述性研究,发现今后开展工作的新生长点,使东北地区未来环境考古工作的发展方向更明确。
【图文】: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一节 地理位置、地质地貌一、 地理位置本项研究的区域范围主要包括东北地区西南部,东经 116°~124°,北纬 39°~°。处于华北与东北古人类活动和文化交流、动物扩散迁移的重要地带和生态过渡。
在原有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构造运动,对本区更新世晚期地貌,运和沉积作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也不同程度影响到人类活动和迁徙的范围。依据各种构造形迹进行的构造体系与构造运动研究使我们认识到:(1)控制本区山脉走向、平原轮廓和水系分布的构造体系有新华夏构造体系系、华夏式构造体系,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北西向构造带和山字型构造体系[13夏系走向呈北北东向,控制着大兴安岭山脉,努鲁尔虎山、医巫闾山、老岭的向,使之成为本区古人类与华北地区古人类沿水系交流和大型食草动物东西迁碍,但也同时成为人类追捕森林动物的良好场所,甚至作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人类文化交流的途径。华夏系、华夏式构造体系走向北东,控制着长白山脉、吉林哈达岭的山体走向,成为大型食草动物如猛犸象、披毛犀南北迁徙的障碍明月镇洞穴堆积中的猛犸象可能是经珲春朔布尔哈通河而来到这里的,即绕道),但并没有阻挡古人类文化的南北交流。勃利山字型构造体系,控制着小兴安达山山体走向。由于这两个山系受到的构造切割及水系穿切作用较明显,因而为古人类及动物群东西、南北向扩散迁徙的很大障碍。北西向断裂带控制七老兴安岭与松辽分水岭的隆起及某些地段河流的流向(见图 4)。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87
本文编号:2694385
【图文】: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一节 地理位置、地质地貌一、 地理位置本项研究的区域范围主要包括东北地区西南部,东经 116°~124°,北纬 39°~°。处于华北与东北古人类活动和文化交流、动物扩散迁移的重要地带和生态过渡。
在原有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构造运动,对本区更新世晚期地貌,运和沉积作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也不同程度影响到人类活动和迁徙的范围。依据各种构造形迹进行的构造体系与构造运动研究使我们认识到:(1)控制本区山脉走向、平原轮廓和水系分布的构造体系有新华夏构造体系系、华夏式构造体系,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北西向构造带和山字型构造体系[13夏系走向呈北北东向,控制着大兴安岭山脉,努鲁尔虎山、医巫闾山、老岭的向,使之成为本区古人类与华北地区古人类沿水系交流和大型食草动物东西迁碍,但也同时成为人类追捕森林动物的良好场所,甚至作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人类文化交流的途径。华夏系、华夏式构造体系走向北东,控制着长白山脉、吉林哈达岭的山体走向,成为大型食草动物如猛犸象、披毛犀南北迁徙的障碍明月镇洞穴堆积中的猛犸象可能是经珲春朔布尔哈通河而来到这里的,即绕道),但并没有阻挡古人类文化的南北交流。勃利山字型构造体系,控制着小兴安达山山体走向。由于这两个山系受到的构造切割及水系穿切作用较明显,因而为古人类及动物群东西、南北向扩散迁徙的很大障碍。北西向断裂带控制七老兴安岭与松辽分水岭的隆起及某些地段河流的流向(见图 4)。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8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席永杰;滕海键;;兴隆洼文化研究述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席永杰;滕海键;;夏家店下层文化研究述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席永杰;滕海键;季静;;夏家店上层文化研究述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2694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9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