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石器的生产与使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18:35
【摘要】:近年来,新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不断涌现与发展,多学科交叉趋势日益明显,自然科学技术大量被应用到考古学研究中。在这种背景下,无论史前考古还是历史时期考古研究都呼唤新的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山东商代考古在谱系完善的基础上,考古学者更加注重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的应用,研究领域也从年代学转向以“人”为主的社会层面,涉及环境、社会政治组织与经济结构等内容,研究对象也从单一的陶器、青铜器扩展到石器、骨器、动植物等遗存,研究范畴从社会上层为主拓展到社会的一般层面,研究手段由单一转向多元化,研究内容也趋于综合化。大辛庄遗址的综合研究就是这种学术背景下的探索。 长期以来,学者们作过不少关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探索,但他们更多地将眼光集中于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几种物质载体上,很少有人关注磨制石器,尤其对历史时期更是如此。我国关于磨制石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史前石器类型学上的考察,进而研究文化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关于制作工艺、工具用途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地研究等还是空白,理论和方法尚未建立;学者多注重个案并非石器组合的研究。对于历史时期磨制石器的研究除早期李济和安志敏等学者的探索外,至今仍未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这与磨制石器所能反映的古代社会生产和组织结构信息量是有很大差距的。而国外的磨制石器主要集中于技术研究、分类研究和产地研究等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磨制石器生产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都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活动,它能反映社会生产组织的过程与变化,石器生产技术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温度计。只有开展对磨制石器的产地、技术以及功能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从石器本身获取关于社会生产发展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等深层次信息,才能全面地、多层次地复原古代社会。 致力于石器研究的沈辰先生指出,石器生产系统反映了一个相关联的生产过程,它包括:与原料和产品的输入及与交换相关的原料获取;与生存战略相关的石器工具的生产和使用;与工具使用和维护如专业化和劳动力分配相关的生产和社会活动;由石器生产、交换和产品贸易的空间布模式反映的社会组织。其中,石器原料的获取与石器的生产与使用(消费)是该生产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层次。通过研究石器生产与使用可以用来推测当时人的生存策略,考察当时社会生产活动的复杂性,便于我们多角度地理解造成文化变迁的内因和外因。基于以上认识,考虑到大
【图文】:
乙、夕又月常七匕刀互习〔才之巾出!乃刁可刀殊巨』2003年春的发掘,位于遗址的中部偏东南方向,地势较周围为高,共开探方个,分东、西、北、张马屯四区。(见图.22)其中东区堆积主要以商文化为主,迹主要有房址、灰坑、窖穴以及少量墓葬与大型建筑等,当为生活区,代主要以晚商期为主;汉代文化层分布不广且较薄,偶见岳石文化遗物出土。西堆积中,汉代文化层明显增厚且普遍化,出土遗物增多;周代文化层少见;商代化堆积较东区为薄,年代多为早商、中商时期,遗迹主要是墓葬群,按照年代排列有序,靠近1984年的“蝎子沟”东部的墓葬群,应当为一体,其他遗迹90为代表;该区分布有龙山文化层,,并有灰坑、房址等,但分布地域较小。北区积中,汉代层分布广且厚;商文化层分布广但较薄,且多为墓葬,主要属晚商期马屯区靠近遗址东部边缘,开探方2个,主要遗迹为M60,属于殷墟期。为比较地说明地层特点,我们选择东区剖面进行说明。(见图23)大辛庄遗址东区其商代文化层我们又细化为⑤A、⑤B、⑤C、⑤D、⑤E共五层,根据四区出土遗物陈雪香:《山东地区商文化聚落形态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9一24页。
1、H690:33石刀正面;2、H690:307;3、Fsl:41;4、一3401KIOT22010B:8图5.7、大辛庄遗址石料选材标本图(l:2)2、打制通过对大辛庄商代石器标本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石器制作过程中普遍存在打制、琢制和磨制的过程,一般来说按照打制一琢制一磨制一磨光的程序完成,但有时也会出现工序间的交叉使用,如磨制后还会出现打击和琢制现象等。1)、在商代的大辛庄,普遍存在以两侧中轴线为中心向一面或两面打击找平并形成边缘的技术。石钱#4257KIITO102H636:2左右边缘上均发现有少量片疤,根据其形态应当是以边缘作为中轴向两面打击而形成的。石刀#255K10Tl403H690(ll:)90,整个上边缘加工技术极为粗糙,比较随意,当然,这可能是他们重视石器功能而不是过于注重形状的表现。(图版.50一1)石斧石坯#2216K10T2102H521⑥:37,白云岩,通体未见琢制和磨制痕迹,可见石斧整形过程中形成的大块打击片疤,多为由边缘和端部向两面单点锤击剥片形成的片疤。(见图5一)l2)、选择打击台面上的一个打击点作连续的打击。如石料H521自:3石英岩,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876.1
本文编号:2700091
【图文】:
乙、夕又月常七匕刀互习〔才之巾出!乃刁可刀殊巨』2003年春的发掘,位于遗址的中部偏东南方向,地势较周围为高,共开探方个,分东、西、北、张马屯四区。(见图.22)其中东区堆积主要以商文化为主,迹主要有房址、灰坑、窖穴以及少量墓葬与大型建筑等,当为生活区,代主要以晚商期为主;汉代文化层分布不广且较薄,偶见岳石文化遗物出土。西堆积中,汉代文化层明显增厚且普遍化,出土遗物增多;周代文化层少见;商代化堆积较东区为薄,年代多为早商、中商时期,遗迹主要是墓葬群,按照年代排列有序,靠近1984年的“蝎子沟”东部的墓葬群,应当为一体,其他遗迹90为代表;该区分布有龙山文化层,,并有灰坑、房址等,但分布地域较小。北区积中,汉代层分布广且厚;商文化层分布广但较薄,且多为墓葬,主要属晚商期马屯区靠近遗址东部边缘,开探方2个,主要遗迹为M60,属于殷墟期。为比较地说明地层特点,我们选择东区剖面进行说明。(见图23)大辛庄遗址东区其商代文化层我们又细化为⑤A、⑤B、⑤C、⑤D、⑤E共五层,根据四区出土遗物陈雪香:《山东地区商文化聚落形态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9一24页。
1、H690:33石刀正面;2、H690:307;3、Fsl:41;4、一3401KIOT22010B:8图5.7、大辛庄遗址石料选材标本图(l:2)2、打制通过对大辛庄商代石器标本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石器制作过程中普遍存在打制、琢制和磨制的过程,一般来说按照打制一琢制一磨制一磨光的程序完成,但有时也会出现工序间的交叉使用,如磨制后还会出现打击和琢制现象等。1)、在商代的大辛庄,普遍存在以两侧中轴线为中心向一面或两面打击找平并形成边缘的技术。石钱#4257KIITO102H636:2左右边缘上均发现有少量片疤,根据其形态应当是以边缘作为中轴向两面打击而形成的。石刀#255K10Tl403H690(ll:)90,整个上边缘加工技术极为粗糙,比较随意,当然,这可能是他们重视石器功能而不是过于注重形状的表现。(图版.50一1)石斧石坯#2216K10T2102H521⑥:37,白云岩,通体未见琢制和磨制痕迹,可见石斧整形过程中形成的大块打击片疤,多为由边缘和端部向两面单点锤击剥片形成的片疤。(见图5一)l2)、选择打击台面上的一个打击点作连续的打击。如石料H521自:3石英岩,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876.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钱益汇;方辉;于海广;沈辰;;大辛庄商代石器原料来源和开发战略分析[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2 钱益汇;;中国古代石刀功能的实证分析——基于大辛庄商代石刀的显微观察[J];东方考古;2012年00期
3 钱益汇;;大辛庄遗址商代石刀生产工艺分析[J];华夏考古;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2 韩香花;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华;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甲骨攻治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郑璐璐;论夏代手工业[D];郑州大学;2009年
3 张登毅;河曲坪头遗址生业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4 曹冬蕾;汶泗流域新石器时代饮食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00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00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