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贡嘎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6 14:38
【摘要】: 贡嘎山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主峰海拔7556m,山体巍峨雄伟,地势高差悬殊,现代冰川发育,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垂直自然带谱完整,旅游地学景观资源非常丰富,是研究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形成与发展和开展地学旅游及山地生态旅游的理想地区。 贡嘎山地区(旅游区)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主体)和雅安市(部分),涉及康定、泸定、九龙、道孚、石棉等5个县,30余个乡镇,总面积12000km~2。该区处于川西平原经济区和川西高原经济区的结合部,是藏汉经济走廊,川藏“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是川滇藏大香格里拉旅游线上的核心景区。科学评价、认真保护、合理开发贡嘎山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本论文重要任务之一。 本论文在简略地介绍选题依据、研究思路和前人研究概况之后,系统地阐述了贡嘎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根据旅游地学的原理与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贡嘎山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布、分类和特征,共划分出“高山峡谷地貌景观”、“冰川地貌景观”、“水体景观”、“构造地貌景观”、“层状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地貌景观”等6大类、21亚类。详细分析了各类地质遗迹景观的地学成因,并对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64个地质遗迹单体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同时,对其它类型旅游资源——气候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也进行了分类与评价。 论文在深入分析贡嘎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全球的视野出发,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山地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科学的开发理念和在旅游管理、保护、开发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为贡嘎山地区旅游开发提供样板和启示。 最后,论文根据建设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原理,借鉴国内外山地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贡嘎山地区的旅游开发坏境与资源特色,提出了贡嘎山地区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及山地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即山地生态旅游“时空三维立体开发模式”(3S Mountain Ecotourism Exploitation Model)。该模式包含三大要素: (1)平面(X轴)分区:根据保护与开发两大主题进行功能分区;(2)垂直(Y轴)分带:按照山地海拔高程变化引起不同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进行分带;(3)时间(Z轴)延续方向上持续发展:按照生态旅游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参与和旅游管理。根据该模式原理将贡嘎山旅游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三大圈层和四个旅游产品垂直分布带,并建立一整套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592.7
【图文】:

分布图,旅游资源,分布图,景观


3.1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地学成因分析3.1.1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类贡嘎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见图3一l),以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该区地质遗迹景观规模宏大、资源丰富、形象突出、结构完整,包括构造地貌景观、冰川地貌景观、层状地貌景观、高山峡谷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地质灾害地貌景观六大类,尤其以世界上高差最大的极高山群、现代冰川最具特色和观赏性,按照地质遗迹景观分类方案,可将本区地质遗迹景观分为6大类,21亚类。见表3一l。3.1.2地质遗迹景观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1)构造地貌景观①褶皱的分布与特征本区东部由草科复向斜构成基本褶皱形态,其东翼大部遭磨西断裂破坏而缺失,西翼较完整,岩层厚度较大,层间褶皱发育。本区西部主要处在玉龙西复背斜的东翼

分布图,冰川,山脊线,基岩


①分布与特征贡嘎山地区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位置最东的的古冰川遗迹和现代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区内冰雪覆盖面积约360km“,有现代冰川159条[67〕(见图3一2)。是横断山系与青藏高原东部最大的冰川群,属以山谷冰川为主,包括冰斗冰川、悬冰川等的山岳冰川类型,是长江的水源涵养地。除主峰外围的九海子山(海拔5528m)、白海子山(海拔6070m)和木杠岭(海拔5528m)分布小型冰川群,占该区冰川总面积92%的冰川集中于主峰周围,沿大雪山脉分水岭构成南北长50kxn、东西最宽20kin的羽状冰川群[70]。其中长度超过10kin的冰川有海螺沟1号冰川、磨子沟冰川、贡巴冰川、南门关沟1号冰川与燕子沟1号冰川,其中以海螺沟1号冰川最为壮观。刁嗽牟仿牲丘、汉彝介巡..’.’..}团.图3口2国4 0369IZkm.~一-L一一.一一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止(1.山脊线;2.冰川;3.基岩:4浮可流)图3一2贡嘎山地区现代冰川分布图(据苏珍等,1998) Figure3一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岑乔;黄玉理;;极高山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陈璇;覃建雄;李娴;;海螺沟冰川地质特征与冰川退缩防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6期

3 赵川;;影像分析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贡嘎山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李娴;殷继成;李晓琴;;基于时空三维角度的西部地区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杜辉;方波;;大生态旅游理念下的县域旅游业发展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梅燕;海子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地学资源及保护性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川;贡嘎山地学景观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孔庆蕊;基于垂直地带性的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嘉睿;夹金山山地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何凯锋;某旅游主题园区房地产项目投资机会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缪寅佳;高海拔地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与经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16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16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4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