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论陶艺创作的自然情怀

发布时间:2020-07-05 12:58
【摘要】: 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自然造成了人为的破坏,这使得现代人有必要从更宽广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去重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新时期艺术创作的自然情怀主题的认识。现代陶艺创作中对自然情怀内涵的体现表现在方方面面。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要从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从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艺术创作中去呼吁人们重新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社会主题。反映在现代陶艺创作中也应该如此。本文从对自然情怀内涵的阐释入手,从理论上、艺术实践上全面把握如何在现代陶艺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对自然情怀内涵的理解。认为现代陶艺创作中对自然情怀内涵的表达要更加深入对人的精神情感的抒发以及对自然情怀本质上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这个时代艺术创作的自然情怀的本质要求;现代陶艺创作的自然情怀的现实要求和发展意义就在于其对人的充分关怀,对人的情感表达的充分释放,以及为实现之而对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自由化的充分认同和尊重。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527
【图文】:

新石器时期,陶器


图1新石器时期陶器看到,在器物实现了使用功能的基础之上,其表面常常会留下制陶者对制陶过程的理解和感受(如指甲纹、刻划纹、乳钉纹、细绳纹、席纹等)。(图1)这种超越了实用价值以外的行为,充分表现了人类在创造器物过程中所追求的另一种价值一一即通过外部的形态表现人的审美倾向。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这种具有审美意识的倾向发展的日益成熟。漫长的陶瓷发展过程融入了中国人对宇宙和生活的特殊体悟,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根源性的一个观念。中国古代哲学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是统一一体的。《老子》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又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种。老子认为天下事物是由“道”中产生的,而“道”则是本乎自然,也就是有一定规律的。人创造器物是效法“道”的

传统陶艺,唐三彩,中国古代,境界


宋代盛行“斗茶”之风,包括皇室在内的上层人士使用的茶碗都是精美的陶瓷艺术品,这些茶碗多以自然界中的生物命名(如:鹤鸽、娥帽、兔毫等),甚至把天然树叶烧在碗内,生动自然,惟妙惟肖。(图2)还有唐朝的唐三彩利用彩釉在窑火中熔融、流动、混合、渗透而产生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图3)这种强调窑火的自然窑变,讲究自然造化之功、鬼斧神工之变效果的精美艺术品,最大限度的避免图2宋代茶碗图3唐三彩了过多的人为矫饰,充分展示了窑火艺术的视觉语言,是中国古代窑工艺术和智慧的结晶。综观中国古代传统陶艺的发展历程,崇尚自然之美是其显著特点和审美追求,传统陶艺植根于自然,结合人性,传统陶瓷艺术讲究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表现在中国古典陶瓷中的对艺术价值的追求,乃是将自我融入到自然和生活中去,并把自然和生活看作一种境界,一种交融着自然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境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美尧;;现代陶艺初探[J];陶瓷研究;1988年02期

2 吴立君;浅析现代陶艺的神秘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程耀;试论现代陶艺的设计意念[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林冰;对中国现代陶艺本土理念的再认识[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5年02期

5 秦锡麟,张婧婧;现代陶艺的世界性、民族性、地域性及个性[J];陶瓷学报;2005年01期

6 邓和清;赵中良;;陶艺 文化[J];景德镇陶瓷;2006年03期

7 高扬;张若峰;;反思中国现代陶艺发展[J];陶瓷研究;2007年04期

8 陈金山;许格非;;论现代陶艺中的视觉元素[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11期

9 焦健懿;;谈现代陶艺对传统陶瓷装饰符号的利用[J];陶瓷研究;2008年04期

10 王长平;;“器”与“艺”——从中国传统陶器到现代陶艺[J];美术观察;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洪运;;现代陶艺装饰中的形式美法则[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2 宁钢;;现代陶艺观念和语言的创新[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李雪玲;;论民间美术和现代陶艺的契合[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邹幸;;延伸与突破——论构成主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景辉;施琪;;浅论现代陶艺的造型特征[A];《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阿岚;;浅谈制作性肌理在陶艺作品创作中的应用[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二)[C];2009年

7 程红璞;徐玉玲;;开拓生活陶艺的现实意义[A];《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周黎;;陶艺·生活·初中美术课堂[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9 张菊芳;姚棋;;釉色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与表现[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二)[C];2009年

10 郝建英;唐巧虬;;从绞胎陶艺看当代“和文化”[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舒涵;到市博欣赏现代陶艺[N];昆明日报;2008年

2 鲍峰淮南市寿州窑陶瓷研究所;论现代陶艺的继承与创新[N];安徽经济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周慧;“泥”与“火”的艺术[N];郴州日报;2009年

4 吴忠;现代陶艺再生之浅见[N];美术报;2004年

5 白明;关注现代陶艺[N];北京日报;2001年

6 陶淘;关于现代陶艺的收藏[N];中国矿业报;2001年

7 白明;现代陶艺走出深闺[N];北京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乔雯;东亚现代陶艺小心在边缘化中走失[N];消费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王臻青;现代陶艺让泥土“说话”[N];辽宁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孙美;“21世纪的现代陶艺是中国的!”[N];唐山劳动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雄飞;传承与超越[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梅;西方抽象艺术对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影响[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年

2 易尚上;论现代陶艺中的装置艺术[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年

3 余雪莲;论禅对美国现代陶艺起源的影响[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年

4 李婷婷;论现代陶艺在室内环境中的人文价值[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5 赵克;流—涌动“关系”态势中的现代陶艺[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6 付丹;现代陶艺中“禅”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赵洁;现代陶艺在景观艺术中的应用与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孟蕾;中美现代陶艺创作比较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9 公超;民俗色彩在现代陶艺装饰中的应用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10 石瑞斋;现代陶艺与后现代陶艺比较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742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42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6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