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染缬艺术元素在面料设计中时尚性重构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523
【图文】:
绞撷娟F19.1一1JuanValeriantwist藏有北朝的绞撷(见图
从棉布的花卉、人物图案来看,其精巧程度,为同一时期其它的印花技术所不及,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蜡染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有北朝的蜡撷毛织物(见图1一2)。从传世和出土的蜡染实物看,蜡染在唐代是盛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三色蜡染、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对树象羊蜡撷屏风”,都是唐代织物。日本早在奈良时期(公元710一794年)就知道了蜡染,因为当时日本与中国的交流非常频繁且积极向中国学习,故工艺美术深受唐风的影响。日本的史学家们认为正仓院的这些蜡染织物就是一些到日本的中国艺人所为或直接从中国传入的。唐代三撷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蜡染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技术,说明中国在此之前相当早的时候就掌握了蜡染技术。他们以蜡染作为衣裙、被面、图1一2蜡撷毛织物 F19.1一 2Valerianawaxfabrie包袱布等生活用品的主要装饰方法。在贵州省平坝县下坝的棺材洞里,出土了宋代苗族点蜡慢及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
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其中有“八宝纹夹绢”,说明夹撷工艺在民间及宫廷中还有存在(见图1一3)。到了宋代,朝廷指定复色夹撷为宫室专用,二度禁令民间流通,夹撷被迫趋向单色.进入元明后,工艺相对简单的油纸镂花印染风行中原,夹撷终于湮灭于典籍。现在浙南的夹染虽然不能与唐代夹撷相比美,但它不失其艺术特色,同样显示出传统工艺诱人的魅力。21.3.3传统染绷艺术的现状传统染撷技法衰于宋代,由于元代的统治者对中原文化歧视和限制,明、清两朝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静;;浅谈舞台服装设计中重要视觉元素——服装面料[J];大舞台;2011年08期
2 潘滢伊;;基于逃逸时间算法的纺织品纹样设计[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3 孙健;;浅析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生态童装设计[J];艺术教育;2011年08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洪晓;吴微微;;浅析意大利面料设计中的纱线运用手法[A];第十三届全国花式纱线及其织物技术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天勇;;面料的立体化再设计[A];2005现代服装纺织高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姜淑梅;;浅谈花式线在时尚产业中的艺术效果[A];第十三届全国花式纱线及其织物技术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姚桂珍;;精纺面料设计中CAD技术的应用[A];“泰坦杯”2005年全国无梭织机使用技术与产品开发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沈干;鲁佳亮;;彩色条格织物的配色[A];“泰坦杯”2005年全国无梭织机使用技术与产品开发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高建丽;孙红霞;;PTT与棉混纺双层色织提花面料的设计与开发[A];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夏尚淳;;服装设计从面料开始[A];2005现代服装纺织高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秋宇;;提高产品开发效率的现代化方法[A];“泰坦杯”2005年全国无梭织机使用技术与产品开发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连燕;毛莉莉;;雕塑感毛衫的面料设计特点研究[A];第30届全国毛纺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徐燕;;粗纺产品设计时尚化探讨[A];第23届全国毛纺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震晓;面料设计人才——在边缘成长[N];中国纺织报;2005年
2 晓析;力克推出新版面料设计软件[N];中国纺织报;2008年
3 通讯员 俞锡锋 记者 骆尚木;三年培育800名面料设计人才[N];绍兴日报;2010年
4 记者彭嘉陵;培养面料设计师[N];人民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张震晓;为面料设计添把柴[N];中国纺织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张震晓;面料设计的“前世今生”[N];中国纺织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李茗芳;面料设计大师 一个期待蝶变的群体[N];中国纺织报;2007年
8 张震晓;面料设计服务于人[N];中国纺织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刘蛟;牵手下游的一步之遥[N];中国纺织报;2008年
10 本期嘉宾: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设计中心主任、汉绮设计工作室首席设计师 姜淑梅;面料企业不能只顾订单忽略创新[N];中国纺织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袁琳;传统染缬艺术元素在面料设计中时尚性重构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2 宋词;服饰用多梳拉舍尔蕾丝面料设计探讨[D];江南大学;2010年
3 汪正月;服装面料性能预测系统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4 毛茜;横机针织服装的设计原理与要素分析[D];苏州大学;2007年
5 宋艳辉;再生面料的开发与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银明;中国画“留白”手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映射[D];苏州大学;2008年
7 郝萍萍;“自我”与服装[D];青岛大学;2008年
8 李代德;基于图像的虚拟展示技术在纺织面料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07年
9 金晓凤;绍兴轻纺ASP公共服务平台的采购服务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64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6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