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炎陵县生态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价与开发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4 09:54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强调对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生态旅游日趋成熟,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各政府实现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1999年中国提出“生态环境旅游年”,并将2009年定为“生态旅游年”,生态旅游已成为各地政府、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的旅游形式。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能够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价值。其中,单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析与评价能为具体的资源开发提供指导,生态旅游分区则可以为该县生态旅游区规划及开发次序提供建议。因此,本文首先对炎陵县各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统计;其次,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并对该县237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与分级;再次,将县域划分为七大旅游区,并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时序开发分级;最后,结合旅游区分级的结果,对炎陵县开展生态旅游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可行性建议。通过分析与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从单项生态旅游资源上看,一级生态旅游资源共有4种,占该县生态旅游资源总数的1.69%;二级生态旅游资源共有17种,占5.06%;三级生态旅游资源133种,占56.12%;四级生态旅游资源共有83种,占37.13%。(2)依据区域条件、交通因素、生态旅游资源的相近性等原则,将该县各项生态旅游资源以镇区为单位进行整合分区,共得到七大旅游区,再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与分级,得出结论:神农谷旅游区、炎帝陵旅游区可作为一级开发生态旅游区;东风船形旅游区、霞阳旅游区可作为二级开发生态旅游区;水口旅游区可作为三级开发生态旅游区;龙渣旅游区、策源旅游区可作为四级开发生态旅游区。(3)各旅游区应立足于自身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历史文化、森林保健、红色旅游、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总体上应积极建设健全各旅游区服务中心、完善对内对外道路交通、开展一批特色旅游活动、举办一系列特色旅游节会、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旅游形象设计与创新宣传。一级开发生态旅游区应以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进一步加强旅游区建设,积极吸引游客;二级开发生态旅游区应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道路的建设,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三级开发生态旅游区积极创新旅游新活动、新产品,并加快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四级开发生态旅游区则应以生态保护为主,适当开发。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喜洲;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J];生态经济;2001年12期

2 武锁庆,鄢和琳;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初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年03期

3 喻湘存;生态旅游资源的系统开发与利用之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4 王谊,陈存根,朱耀勋,马秀芳;陕西省生态旅游资源基本特征及吸引向性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刘莲英;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江苏绿化;2002年01期

6 田喜洲;解决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问题的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年02期

7 毛启明;开发江西生态旅游资源的思考[J];科技广场;2003年07期

8 郑岩,仲桂清;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推动“大大连”旅游发展[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9 卢晓玲,崔广羊;白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分区开发刍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郑岩,仲桂清;大连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与开发策略[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向东;;开发广西的生态旅游资源[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杨学武;;开发江河源生态旅游资源是振兴玉树经济的突破口[A];“西部大开发 我们怎么办”——青海省统计有奖征文优秀论文集[C];2000年

3 张林英;徐颂军;;广东韶关市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姚海波;符荣;;涠洲岛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措施[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5 姚海波;;涠洲岛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措施[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6 王群;章锦河;;安徽省域生态旅游资源概念规划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吴良林;;桂西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8 张亚芬;;“泛珠三角”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后发优势整合[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9 郭晋杰;焦艳丽;;海岛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模式及海岛旅游业路径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刘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经济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加清(作者单位:州林业局);浅谈对我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N];博尔塔拉报;2006年

2 张胜开;川渝两地欲共享生态旅游资源[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3 张文灿 夏生祥;马路滩林场大力开发沙漠生态旅游资源[N];武威日报;2006年

4 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 袁志超邋史建平;河北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整合[N];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

5 叶昊;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下)[N];中国旅游报;2008年

6 叶昊;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上)[N];中国旅游报;2008年

7 胥思明  何举云;开发独特生态旅游资源[N];南充日报;2005年

8 张永峰;坚持科学保护 培育生态旅游资源[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9 驻陕西记者 王晓民;陕西力促陕南旅游升级[N];中国旅游报;2013年

10 通讯员 庄新明;泗水深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N];济宁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昕;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合理配置[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2 石金莲;北京市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陈志奎;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王保忠;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和开发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伦理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许坦;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伦理审视[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杨一容;基于制度短板的生态旅游资源补偿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麻占梧;扎龙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与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王妙甜;溱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6 刘鹏;小南村生态旅游资源成功开发的经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文慧;炎陵县生态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价与开发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绮华;基于生态安全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郭慧;安阳市生态旅游资源及其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汤春琳;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80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80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6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