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资源数量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04 13:44
【摘要】: 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好坏、快慢,直接影响着当地生态、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无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根基,然而,目前关于本区域旅游资源的数量特征研究却相当匮乏,已经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对河北省太行山区的旅游资源的数量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势在必行。 本研究首先对研究区域的旅游资源按照县(市、区)级行政区划进行彻查,并根据国标“GB/T18972-2003”将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23个亚类、68个基本类型、462个旅游资源单体。 然后分别从旅游资源的丰度和密度、组合状况和整体优势度、平均品质、多样性、空间结构等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具体分析时将研究区内的25个县(市、区)分为保定山区、石家庄山区、邢台山区和邯郸山区,结果如下: (1)丰度和密度:保定山区的丰度较其他3市山区为最高,占全区的41.99%。4市山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比重与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比重之比基本保持在2:3。丰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涞水、平山、邢台3县(市)。邢台山区的旅游资源密度最大。25个县(市、区)的密度和丰度的位次并不一致,密度排位上升最明显的是井陉矿区。 (2)组合状况和整体优势度:保定山区组合状况较其他3市山区为最好;涞水、武安、邢台3县(市)的组合状况优于其他各县(市、区)。保定山区的整体优势度相对最高;涞水、邢台、平山、武安4县(市)的整体优势度较高。 (3)平均品质:冀太行山区旅游资源的平均品质为2.98,其中遗址遗迹类的平均品质最高,旅游商品类的平均品质最低。石家庄山区和邯郸山区的平均品质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5个县(市、区)中旅游资源平均品质最高的是灵寿县;行唐和顺平的平均品质相对最差。 (4)多样性: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指数最高;水体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的均匀度较好;地文景观的优势度最高;天象与气候类的丰富度最低。人文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度较高;人文旅游资源的丰富度远大于自然旅游资源。 (5)空间结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在空间距离上表现为均匀分布,在区域空间数量上表现为相对集中分布,连接度和通达度均不高,尤其是回路数、平均最短径路长和紧密度较差。 最后,笔者认为在今后要深挖丰度和密度较低区域的旅游资源,平衡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比重,提升资源单体的品质。充分利用地文景观的高优势度和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数量大、类型多的优势。加强交通路网建设,优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592.7
【图文】:

太行山区,河北省,位置图


、、隆起等。属黄土高原的边缘,第四纪黄土分布普遍。复,使这里的地表形态千差万别[66]。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屏障,为首都和环渤海经济区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同生物多样性保持的重要基地[68]。道、京深高速公路在太行山前纵贯南北;石太、邯(郸)太、石黄、津保、保沧高速公路等横穿东西,并与京广、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其东临的华北平原更是全输方式组成的相当规模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各种交通津旅游圈外围的主要区域[67,69]。图 3.1 河北省太行山区位置图Fig.3.1 Position of Taihang Mountain of Hebei Province, China

密度图,分布点,密度图,旅游资源


的区域集中在涞水、平山、邢台 3 县。邢台山区庄山区的密度最小,为 120 个/万 km2。4 市山区市、区)旅游资源的密度和丰度的位次并不一致,和邯郸县,其中井陉矿区的密度占全区的比重比图 4.1 旅游资源单体分布点密度图Fig.4.1 Point Density of Distribution of SingleTourism Resources

示意图,连接度,网络连通性,景区


iE 表示网络中每个子图的边数,iV 表示每个子图的节点络中 G =1)。β 值范围为0~3,值越大,表明网络的连接度越交通现状绘制网络结构示意图(图 8.1),可以看出边数为 33,算得 β =1.57,可见冀太行山区4A 级旅游景区(点)之间的连分布密度较低,主要集中在中北部,省道起主导作用,景区(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莹杉;翟明普;王超;周荣伍;安玉涛;马润国;任云卯;;北京西山风景林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3 杨效忠,陆林,张光生,卢松,宣国富;舟山群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4 吴晋峰,包浩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5 莫申国;;秦岭植被景观多样性与物种梯度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7年04期

6 汪德根;;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8年03期

7 左昕昕;靳鹤龄;严江平;;兰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1期

8 郭慧;郑海霞;任学慧;;安阳市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2期

9 李田,姚丽芬,李庆辰;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资源特征 优势及开发方略[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王胜;景观结构特征数量化方法概述[J];河北林果研究;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2780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80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2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