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湘西民族村寨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5 20:17
【摘要】:本文所研究的区域主要是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市7县)以及张家界(2区2县),人口432.2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33.20万,占总人口的53.95%。整个湘西地区以武陵山脉作为屏障,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样以村寨为单位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成为了湘西旅游业的新宠,但是其在开发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如民族文化资源缺乏保护性开发,造成民族文化淡化;地方生态又由于旅游的外部不经济性也开始出现生态失衡状态,而生态农业的开发恰巧弥补村寨旅游开发中遗留的难题,既能够缓解传统农业的贫瘠开发,也能增添村寨旅游项目,其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又能够实现生态旅游扶贫的目的,共同促进村寨经济发展和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刘德谦(2006)指出村寨旅游在致力于保护越来越稀缺的原生生态(或准原生生态)的同时,应该允许不同形态的广义的生态旅游的共生共存。因此,湘西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即符合了生态旅游扶贫发展的需要又促进了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同时,对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应用与研究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是建立在湘西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与传统农业利用不合理的基础之上,利用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先发优势,配合生态农业的发展,运用产业融合理论,将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的发展融合起来,最终实现民族村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扶贫的目的,研究思路为:首先,论述选题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其次,通过分析湘西优势资源开发现状及民族村寨旅游业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契机,得出湘西民族村寨旅游与生态农业融合的瓶颈与必要性;第三,深入对湘西民族村寨旅游业与生态农业融过程、模式与机制的分析,为产业融合理论的实践与运用奠定了基础;第四,应用实证研究德夯苗寨旅游业与生态农业融合,充分论证了产业融合理论在湘西村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最后,湘西民族村寨旅游业与生态农业融合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便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本文的研究的创新之处是表现在:一是视角新,在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下,对湘西民族村寨旅游业与生态农业进行融合,实现民族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内容新,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分析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瓶颈和发展生态产业的优势,融入生态农业,充实了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内容。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7;F327
【图文】:

风景带,湘西,分段图,空间


阶段划分 相关工作重点 开发进度第一个“三年”期政府引导与观念改变、招商引资、前期规划、品牌宣传、技术人才培养等通过对生态观念的认识与生态农业技术、村寨旅游管理的改进,实现技术融合第二个“三年”期民族村寨与生态农业价值评估、生态农业技术的实施、旅游管理与营销手段通过对湘西德夯风景带生态价值的重新认识,利用民族村寨旅游市场的先发优势开发生态农业产品,实现产品融合第三个“三年”期动植物资源的维护与原生态民俗文化、人文景观的保护、市场营销与推广、品牌重塑等活动对于基础设施的维护与完善,以及旅游产品的推广,吸引更多追求神秘民族文化与崇尚自然旅行的个性旅游消费者,实现市场融合2、做好空间区域划分,实现德夯旅游风光带生态资源合理开发湘西德夯风景带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需要通过多部门沟通、全方面的考虑、多方位的规划并经过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完美融合。(如图 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延平;陈友莲;;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旅游营销模式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卢宏;;云南民族村寨旅游绿色管理初探——以大沐浴村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曹端波;;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4 蒋秀碧;刘沙;赖启航;;民族村寨旅游的保护性开发研究——以攀枝花迤沙拉村为个案[J];中国商贸;2010年18期

5 钟洁,陈飙,杨桂华;中国民族村寨旅游效应研究概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6 梁玉华;陈志永;李乐京;;少数民族村寨村民参与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贵州镇山村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7 黄华;明庆忠;;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途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1期

8 蒋焕洲;;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徐永志;;民俗风情: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J];旅游学刊;2006年03期

10 彭瑛;何志华;;民族村寨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浅议[J];技术与市场;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桂芳;;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的思考[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2 ;潮州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3 王安寿;;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4 林高兴;;做好整合文章 培育旅游产业——关于宜春旅游业赶超发展的几点思考[A];宜春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程佳;蒯志敏;王俊;;太湖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旅游气象服务初探[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公共气象服务政策体制机制和学科建设[C];2011年

6 傅文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航碑——纪念邓小平关于旅游业的讲话二十周年[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7 张凌云;;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论[A];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C];1996年

8 步长存;;做强孔子品牌 打造东方圣城——曲阜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久才;;大力推动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A];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第五次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汉林;;深圳如何应对入世挑战——世贸专家张汉林教授答“中心”特邀记者问[A];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恩红;规范民族村寨旅游[N];贵阳日报;2008年

2 马永坤;威宁旅游业发展迈向新台阶[N];毕节日报;2008年

3 魏军 杜勇清;大旅游,绿色淮安令人向往[N];新华日报;2010年

4 武汉大学 李莉;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N];经济日报;2011年

5 魏军;大旅游发动令人向往之城绿色引擎[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刘炳言 本报特约通讯员 欧志杰 余少君 石兴国;打造农行卓越品牌 推动旅游经济发展[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7 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河北省旅游局 刘筱秋;把转变发展方式落到实处[N];中国旅游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冯嘉铭;龙城旅游振翅欲飞[N];太原日报;2010年

9 本报驻浙江记者 徐文潇 通讯员 任叶;率先建成名副其实的旅游经济强省[N];中国旅游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黄学仁;让旅游走进生活 让度假成为时尚[N];本溪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强;新农民:民族村寨旅游对农民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李天翼;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陈丽君;基于资源概念的旅游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董亚娟;供需视角下入境旅游流驱动与城市目的地响应耦合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孙京海;旅游资源资本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林明太;旅游型海岛景观生态修复与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唐晓云;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丁忆;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耀宇;城市森林景区生态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存斌;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效率与区域效应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运海;湘西民族村寨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2 杜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社区和谐度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谭璇;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4 徐国麒;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的社区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5 汪俊;社区管理创新视野下的云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6 陈亮;基于体验视角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何瑛;旅游真实性视角下的民族村寨旅游透视[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卢彦红;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社区居民满意战略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0年

9 向明;基于社区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池玉雪;川西藏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初探[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94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94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8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