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雅所出木雕板看中西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20-08-23 10:40
【摘要】: 在尼雅出土的一块木雕门板上,雕刻有独立的两幅画面,分别为“人牵象图”和“有翼神兽”,这两个主题蕴涵了关于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和渗透的丰富的信息。然而一直以来,学者对西域地区的贡象和有翼神兽的主题关注不多,从艺术角度进行系统探究的论著更少,本文试图从此角度对以上两主题作一梳理和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将尼雅置于南疆绿洲文明的体系中,简单呈现魏晋时期尼雅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此历史背景下,通过分析木雕板的艺术特征,做出属犍陀罗风格的判断。 第二部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展现中国古代当权者对“贡象”的喜爱,以及“象”在宗教信仰中的象征涵义和带来的影响。文中将“象”分成两个层次加以分析:作为动物实体的“象”和作为符号意义的“象”。相应的,认为除了象作为贡品传入中原途经的实际地理路线外,佛教中象的形象作为一种宗教象征,被接受佛教思想的人们所一同接受并且符号化和神圣化,因此亦存在承载这一过程的意念上的路线。这条路线与佛教传入中原的路线大致相同。 第三部分研究“有翼主题”,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对我国的“有翼神兽”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木雕板上的神兽名称和属性做出界定,并探讨其所反映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第四部分即文章结尾部分,把木雕板两幅图统一起来进行考释和解读,整体画面体现出现实与幻想的结合,艺术与生活的相依,表达了古代尼雅人民对“美”的理解和把握“美”的能力,以及他们对待异质文化的包容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79.3
【图文】:
图1一2尼雅遗址N.XXVI遗迹8号房屋中之古代橱柜此外,在两图的周围还精心雕刻出多种装饰图纹。门轴一侧的竖列没有边饰,木板上方横排依次刻“三角网纹格”和“麦穗纹”两行边饰,相对应的木板下方只有一行“三角网纹格”,相对门轴的另一竖边装饰“麻花纹”,每组花纹交叉时的压叠方向都相同,表明工匠对细节的用心。紧接着“麻花纹”的是由“三角网纹格”、“麦穗纹”和“三角网纹格”的排列顺序组成的一列边饰,把主题图与“麻花纹”分隔开,此外,每组纹饰之间都有空白边沿加以分隔。综观全图,画面构图清晰讲究。边框的纹饰把木板十分自然地分隔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协调的两个主题。观察细节不难看出,作者十分善于运用线来加强表现力。整个画面采取剃地浮出再施以阴刻的雕刻手法,配合以着重加强的副线,既突出了主题,又使画面显得遒劲有力,很符合图案的特质。同时,直线和曲线的交替使用,也为作品增色不少。直线表现有意粗略的和刚劲有力的地方,给人以安宁和稳重之感;曲线表现柔和的与动感之处,给人以灵动、活泼之感。尤其是下图怪兽的处理,怪兽的触角、羽尖、尾尖都用延展的曲线刻画,并且几乎位
尼雅遗址N.Xll房屋遗址中的木雕双托架
他象头人身,是湿婆和雪山神女的儿子,是象征智慧和成功的保护神,能够帮助人们清除创业道路上的重重阻碍,在印度诸神中地位极高,深受当地人民的崇敬。(图2一4)至今当人们开始每一种活动之前都要按照惯例召请他,在印度寺庙的大门上以及百姓住家的门头上也都普遍刻画出他的形象,用以保护人们。在这样的前提下,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的深入,佛教中的“象”的概念和形象也一并传入,并且被神圣化和宗教化,逐渐成为一种符号,从而脱离了原本的实体意义。这层涵义仿佛为大象加冕了光环,更增加统治者对它们的喜爱和重视,也成为外域频繁贡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图2一4毗那夜迎(象头神),12世纪作品印度的这些与大象有关的传说典故在中国也十分受欢迎,并常常被能工巧匠们通过各种艺术方式表现出来。像新疆若羌县米兰5号佛塔中的“须大擎太子本生图”
本文编号:2801425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79.3
【图文】:
图1一2尼雅遗址N.XXVI遗迹8号房屋中之古代橱柜此外,在两图的周围还精心雕刻出多种装饰图纹。门轴一侧的竖列没有边饰,木板上方横排依次刻“三角网纹格”和“麦穗纹”两行边饰,相对应的木板下方只有一行“三角网纹格”,相对门轴的另一竖边装饰“麻花纹”,每组花纹交叉时的压叠方向都相同,表明工匠对细节的用心。紧接着“麻花纹”的是由“三角网纹格”、“麦穗纹”和“三角网纹格”的排列顺序组成的一列边饰,把主题图与“麻花纹”分隔开,此外,每组纹饰之间都有空白边沿加以分隔。综观全图,画面构图清晰讲究。边框的纹饰把木板十分自然地分隔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协调的两个主题。观察细节不难看出,作者十分善于运用线来加强表现力。整个画面采取剃地浮出再施以阴刻的雕刻手法,配合以着重加强的副线,既突出了主题,又使画面显得遒劲有力,很符合图案的特质。同时,直线和曲线的交替使用,也为作品增色不少。直线表现有意粗略的和刚劲有力的地方,给人以安宁和稳重之感;曲线表现柔和的与动感之处,给人以灵动、活泼之感。尤其是下图怪兽的处理,怪兽的触角、羽尖、尾尖都用延展的曲线刻画,并且几乎位
尼雅遗址N.Xll房屋遗址中的木雕双托架
他象头人身,是湿婆和雪山神女的儿子,是象征智慧和成功的保护神,能够帮助人们清除创业道路上的重重阻碍,在印度诸神中地位极高,深受当地人民的崇敬。(图2一4)至今当人们开始每一种活动之前都要按照惯例召请他,在印度寺庙的大门上以及百姓住家的门头上也都普遍刻画出他的形象,用以保护人们。在这样的前提下,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的深入,佛教中的“象”的概念和形象也一并传入,并且被神圣化和宗教化,逐渐成为一种符号,从而脱离了原本的实体意义。这层涵义仿佛为大象加冕了光环,更增加统治者对它们的喜爱和重视,也成为外域频繁贡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图2一4毗那夜迎(象头神),12世纪作品印度的这些与大象有关的传说典故在中国也十分受欢迎,并常常被能工巧匠们通过各种艺术方式表现出来。像新疆若羌县米兰5号佛塔中的“须大擎太子本生图”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浒;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1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01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