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董作宾与早期中国民俗学

发布时间:2020-08-26 06:43
【摘要】: 董作宾的学术研究涉面极广,学术界称他为“甲骨四堂”之一和甲骨断代学“泰斗”。他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的历史考古学家,而且在我国民俗学的开创时期披荆斩棘,做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是我国现代民俗学的重要奠基人。我国现代民俗学发端于1923年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及北大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和《歌谣周刊》的创刊,其奠基与正式开展则以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成立及《民俗周刊》的创刊为标志。董作宾在民俗学发展的这两个重要时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董作宾对于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对多种民俗材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做出了尝试性的研究。当时,在北大《歌谣周刊》和中大《民俗周刊》上发表的文章多属于文献资料的排列或乡俗的描述,缺少深入研究。董作宾尽可能利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对多种民俗事象试图给予深入地解释和分析,这是董作宾民俗学研究的可贵之处,同时也体现其学术研究的特点。 本文拟从这一角度进行初步探讨,展示这位民俗学先驱在民俗学领域上,尤其是歌谣搜集和研究方面的贡献。把董作宾的民俗学研究成果置于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领域中来看,他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曾是一座高峰。今天我们重笔凸显董作宾在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想通过对前辈学者治学经历的回顾,使我们更清醒的认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益于民俗学的迅速发展。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启示我们,应具有更广阔的学术胸怀与学术视野,不断超越自我。笔者认为,对董作宾民俗学研究学术历程及其思想的梳理和总结,不仅是现代民间文艺学史和民俗学史的必要内容,而且对于学科目前和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期望以此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这一目前尚属研究薄弱的课题,对董作宾民俗学研究思想做出更精深的探讨。 文章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对董作宾的生平及其民俗学活动做出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8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民俗学派[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流派问题(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高有鹏;中国现代民间文化科学史上的河南学者略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4 钟敬文;“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呈献于顾颉刚、董作宾诸故人之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5 刘锡诚;董作宾:乡土研究的先驱[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6 刘锡诚;北大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J];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03期

7 周艳文,豫民;董作宾对民俗学的贡献[J];中州今古;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2804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04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b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