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藏区与内地陶瓷艺术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5:41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力求能为藏区陶瓷艺术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其意义在于挽救这一濒临消失的古老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方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方法。 本文重点分析和比较藏区与内地陶瓷艺术起源、制作工艺、器形及纹饰。内容分五部分:一、讨论两地陶瓷艺术的起源情况,从对藏区与内地考古发掘陶器实物的整理和权威机构对陶器鉴定的具体结果来看,藏区与内地陶器起源约有2000多年的差异,但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这些差异可以忽略。藏区瓷器的出现暂定为吐蕃时期,与内地在唐、宋时期瓷器的真正完成是同期。因此,认为藏区与内地陶瓷艺术的起源基本同期;二、探讨藏区与内地陶瓷工艺异同,通过两地陶瓷工艺比较,藏区较内地存在明显差别。1)制陶瓷原料种类,内地多于藏区。实际上青藏高原地形复杂,天然矿物资源丰富,制陶瓷原料不缺乏。2)制陶瓷工具方面,内地已用电动和机械生产,而藏区仍保持手工操作。3)陶瓷器成型、施釉方面,其成型方法、釉的种类、施釉技巧等方面与内地相比显得很少。但是,随着制陶瓷艺术的发展,成型方法、釉的种类、施釉技巧等方面都会随之增加和提高。另外,藏中部制陶器用内模具成型很是独特,内地几乎没有。4)窑炉方面,内地已用电窑、煤气窑等先进窑型来烧制陶瓷,一般是高温烧制,而藏区仍延用古老的露天堆烧窑等方式来制陶,相对属于低温烧制。藏区陶瓷艺术发展须考虑引进先进窑型,利用新能源;三、分析藏区与内地陶瓷器形特点,比较两地陶瓷器形显示:1)陶瓷造型两地各具其特点,品种方面藏区与内地相比较少,一方面,藏区陶瓷业本身就欠发达;另一方面,藏区农业落后于内地中原,因农业发展与陶瓷业发达程度息息相关。但藏区陶瓷器形民族特点十分突出。2)藏区陶瓷器形形成与藏族人们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关系密切。其作品极具藏族民俗、藏传佛教、高原地域等特色。3)内地制陶瓷地区分布广泛。由于自然环境,北方人形成了粗犷、豪放性格,体现在陶瓷器形上是:大、高等特点。南方人则形成了:精、巧、薄等风格。总之,内地的陶瓷造型是与内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紧密相连。4)最后,我们认为两地器形形成与自然、民俗、宗教、人文等环境关系密切;四、鉴赏藏区与内地陶瓷纹饰艺术特色,通过分析两地纹饰特点,明显存在着较大差别。1)陶瓷装饰基础性研究,藏区严重滞后于内地。内地则十分发达,许多研究机构对陶瓷原料、釉料和窑炉等研究,成果卓著。2)藏区陶瓷装饰纹样风格的形成,与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制陶人长期生活于此,他们把生活的感受表现在陶器上,这是不自觉也是很自然的。3)内地陶瓷纹饰方面非常发达,主要体现在釉色、绘画、刻花等诸多方面。由于自然环境,北方人形成了粗犷、豪放的性格,体现在陶瓷装饰上是:不拘小节、重意轻形等大写意风格。南方人则形成了:精巧、细腻等个性;作品呈现薄似纸、白似玉、明似镜、声似磬特点。总之,内地陶瓷纹饰图案多用柔性较多的波折纹、弧线纹等,这些特点是与内地温和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密切相关。4)单从两地陶瓷纹饰艺术方面而论,一般而言,无发达与滞后之分。最后,我们认识到藏区陶瓷装饰整体上虽不及内地发达,却独具藏文化特色;五、比较两地陶瓷艺术及陶瓷业发展和现状,并分析两地由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文化因素等产生差别的原因。最后针对藏区陶瓷艺术及陶瓷业现状,提出若干建议及发展“藏式陶艺”的想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527
【图文】:

制陶,原料,江孜县,取土


烧制 图 3—1 江孜县朗嘎地方制陶原料在取土现场对较大的块状原料进行粉碎、等运回自家院内。再进行粉碎,细筛一、。大部分陶器产地用红、黄两种颜色陶土小时多加些红土。有些陶器产地如曲松一种原料;尼木的彭岗用五种粗细不同的两种陶土以 1:1 的比例配合;定结波罗。羼和料主要有砂粒和烧土。砂粒大多约在 1~2 毫米左右。在洛隆县羼和料以。制陶时若和泥较湿就在器表撒些烧土。黑。、铅锌矿和红土。这些釉料中使用红土比

硼砂,制陶,江孜县,工具


其开采十分艰苦。如今已不再产并且其价格十分昂贵。铅锌矿和硼砂是点至今仍使用的主要釉料。在墨竹工卡要产自拉萨河河源及藏北。其搭配方法是手工,然后与硼砂以 2:3 或 1:2 的比例搭即可。在定结县的波罗制陶点仅使用硼砂中,使用时直接将硼砂煮溶后涂于器物表

制陶,扎囊县,陶器,江孜县


陶点用圆底陶盆代替陶轮。制坯、打磨、施釉、烧成等阶段。其中和泥和将使用的原料风干、砸碎、过筛、挑去石子、后掺少量水和泥。和泥要柔软,做成大泥团,麦乡制陶点专门修有地下窑洞用于放置泥团,。和泥的方法是把泥置于大石盘或土台上,用,待泥均匀之后揉成大泥团即可。当然泥团的产地才有,如江孜卡麦乡、墨竹工卡塔巴、南于大陶罐中)等制陶点。其他村一般当天和泥团腐熟时间越长陶器越坚硬,且不易破损的道天。陶民有句口语叫“愿制好的陶器都售完,命越长对陶民销售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所以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伟德;徐健;;陶瓷艺术传统装饰与时尚[J];陶瓷研究;2010年03期

2 ;陶瓷艺术[J];中国陶瓷;1985年03期

3 宁左;谈现代陶艺创作[J];中国陶瓷工业;2000年04期

4 刘升辉;谈陶瓷艺术的节奏美[J];中国陶瓷;2000年06期

5 徐景萍;陶美教改新景——评新课程“文学与陶瓷艺术”[J];景德镇陶瓷;2002年01期

6 王忠;浅析装饰与陶瓷艺术美[J];中国陶瓷;2002年01期

7 ;i涮肹J];景德镇陶瓷;2007年01期

8 董亮;;中国历代陶瓷官窑概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7年01期

9 ;景德镇市望龙陶瓷艺术研究院[J];中国陶瓷;2007年08期

10 辛志华;;“珠山八友”与他们的陶瓷艺术[J];艺术市场;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佐龙;;少数民族公民意识与藏区治理的文化路径[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2 吴建国;;试论旅游对四川藏区文化生态的重构(摘要)——以阿坝藏区为例[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3 梁碧华;胡冰霜;;藏区农村·环境·发展——阿坝州金川县藏区农村研究[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4 李日生;张庆秋;;山地藏区特色营造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冯林;;试论物质化的审美对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禁锢[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于长敏;;论陶瓷艺术创新[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丽萍;;谈材质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应用[A];《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邹明林;;湖湘陶瓷文化的发展与影响[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林梓波;;数码语境下的本土陶瓷艺术教育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林梓波;;关于当代陶艺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智文学;藏区群众盛赞:深圳干部是“新世纪的孔繁森”[N];中国商报;2010年

2 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 王抒祥;提升供电水平 服务藏区发展[N];四川日报;2010年

3 记者 卢海;力争更多地将藏区政策转化为项目和资金[N];青海日报;2010年

4 记者 陈瑾 黄颖;“看重建看藏区·海协理事四川行”活动在成都启动[N];成都日报;2011年

5 记者 张涛;我州打造全国藏区最大的青稞良种繁育基地[N];甘孜日报(汉文);2011年

6 尹勇;10万顶新型帐篷全部运到藏区[N];甘孜日报(汉文);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志庆;建设藏区先行区为全州人民注入激情和动力[N];祁连山报;2011年

8 唐荣尧;一个回族女孩的藏区支教经历[N];中国民族报;2011年

9 记者 黄良富;积极探索藏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径[N];甘孜日报(汉文);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聂敏宁 本报通讯员 李爽;车载法庭走藏区[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乐;高海拔的力量[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2 贾霄锋;藏区土司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妥超群;汉藏交界地带的徘徊者[D];兰州大学;2012年

4 杨惠玲;宋元时期藏区经济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王延明;从牛马载信到移动通信[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梅;近代西方人在云南的探查活动及其著述[D];云南大学;2011年

7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新杰;藏区与内地陶瓷艺术比较研究[D];西藏大学;2010年

2 刘红;新中国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探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袁冶;公共环境中陶瓷艺术的运用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4 任颖琼;中国陶瓷艺术中的文化符号[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5 王敏;论完善与发展中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6 余关涛;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陶瓷艺术表现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7 刘丽坤;论婴戏题材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运用[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年

8 姚伟荣;浅论陶瓷印研究与创作[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9 王琪;陶瓷艺术中化妆土装饰技法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10 刘静;陶瓷艺术的装饰美[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805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05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7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