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长春郊区游憩景观空间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04:07
【摘要】: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渐趋理智,同时限于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消费行为表现为客源构成上以城镇居民为主、目的地选择上出现长线游和短线游的两旺格局,旅游业又具有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所以城市郊区承接都市旅游的发展,凭借优越的旅游区位和资源,把目光投向了旅游业。但是把握游憩景观的空间结构是郊区旅游开发的先导,对首批优秀旅游城市——长春市的郊区进行研究可以推知城郊游憩景观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进而指导类似城郊的旅游发展。 本文在旅游地理学、区域旅游规划、行为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等基本理论指导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研究并构建了长春郊区合理的游憩景观空间结构,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认识了游憩与旅游、游憩景观、郊区等概念,确定了长春郊区游憩区的研究范围,引入了景观生态学、环城游憩带等理论,对郊区旅游开发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第二部分首先对长春郊区旅游区位进行分析,并研究客源市场现状和长春市民周末出游行为特征,从而提出长春郊区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认为立足区域,系统地研究郊区游憩景观的空间结构是推动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三部分详尽地分析郊区游憩景观中斑块、廊道、基质三要素的空间结构特征,从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两方面优化游憩景观,以增强区域旅游吸引力。从自然、人文及社会经济三方面讨论基质的维护和利用,为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立地环境;从斑块类型、等级、分布状态探讨其空间特征,得出类型和等级均呈距离衰减规律、空间分布呈凝聚状态,并深化了ReBAM理论,指导旅游地的发展方向、完善市民出游行为;从绿道、蓝道两方面构建廊道体系,利于旅游活动的组织。 第四部分是基于以上分析,引入郊区游憩景观空间结构的整合理念,提出了整合模式,可指导旅游项目的设置。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592.99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浩;南颖;;延吉市环城游憩地空间结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6期

2 肖贵蓉;宋文丽;;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名虎;长沙市城郊游憩景观空间格局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2 王韵涵;长春周边地区农业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文丽;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丁少平;城郊型旅游区的城市化问题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5 李贤金;福州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胡磊;湖南烈士公园游憩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7 李立;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对城市游憩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07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07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6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