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就业的总量与地区差异分析
【学位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249.2;F592
【部分图文】:
图2.1历年旅游业各行业从业人数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由表4得来)从图2.1中,我们可以看出,从1988年到1996年我国旅游业各行业的从业人数都在增长,但是增长幅度都不太大,八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3.4%;1998年其他旅游企业增长明显加快,大大超过了其他三项,比1997年的从业人数增加了3倍多;2000年旅游业内各行业的从业人数都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社会旅馆,有一个跳跃式的发展,数值达到1999年的21倍,远远超过星级饭店、个体旅馆、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星级饭店的发展比较平稳,一直位于第二位的位置上,相比之下
青岛人学硕}学位沦文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伴随而来的景点景区集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圈一带。这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一些原因:1、中国开放的进程由东南向西北逐步推进,东部地区率先富裕,投资有能力,消费有购买力;2、东部交通方便,更加临近海外市场;3、东部地区旅游资源以历史人文古迹为主,西部地区以自然资源为主,主要表现在云南和新疆两省。
不像景点景区,三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级差。旅行社是旅游业最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它是连接客源地与目的地,旅游者与企业,买方与卖方的桥梁。一个地区旅行社的数量可以反映该地区的旅游流和旅游者的集聚程度。在中国,由于区位和经济的因素导致旅行社集聚的例子是存在的,例如,北京,在2005年,它拥有690家旅行社,占全国总量的4.2%。事实上,旅行社行业的一种最简单的也最普遍的布局结构就是旅行社,一般出现在交通方便,客流量大,有一定购买力的大中城市,方便组织客源;而在相对偏远的靠近景点景区的地方,一般只有很小的地接社,或者直接由总社派出地接人员。这种情况导致了旅游社在城市的集聚,城市成为了旅游客流的一个最重要的节点。在旅行社城市集聚的过程中,旅行社的分布同时也出现了区域集聚的现象(见图3.2)。由于它的依存环境与饭店大体相同,因此,它的分布也与饭店的分布类似。东部地区的平均指标达到了338.5;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非常接近,分别达到了233.4和223.4;西部地区平均指标为139.08,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全部四个区域之间的变异系数达到了0.605;分省之间的变异系数达到了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宇;;非正规就业现象其积极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6期
2 彭宅文;试论非正规就业对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01期
3 石美遐;;外地非正规就业者在京景况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07年02期
4 魏有兴;;经济学视域里的非正规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8年25期
5 ;非正规部门就业问题专家谈[J];中国就业;2000年10期
6 欣达;;非正规就业展示广阔前景[J];上海人大月刊;1997年06期
7 周守军,王德清 ,邓春雪;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探析[J];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8 冯小茹;非正规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的有效途径[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胡君;房兆侠;;推进廊坊市非正规就业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6年07期
10 刘梦辉;;浅析非正规就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金宏;冷熙亮;宋秀坤;韩伯仁;徐月虎;;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薛德升;方逸涵;;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相互关系及区域差异[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做好咨询课题——“非正规就业的国内外比较及上海对策研究”课题简介[A];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会议材料[C];2008年
4 冯小茹;;非正规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的有效途径[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5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现状[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白艳莉;;论转型期我国就业模式的变迁与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的发展取向[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7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中劳动关系协调发展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谢妍翰;;大城市“城中村”女性非正规就业[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关系[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10 郭为;何媛媛;;旅游产业的区域集聚、收敛与就业差异:基于分省面板的说明[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白;重视“非正规就业”[N];人民日报;2001年
2 武汉大学金融系 邓悦;解决好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保问题[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3 张华初;关于非正规就业发展现状的思考[N];工人日报;2003年
4 彭德倩;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占“半壁江山”[N];解放日报;2007年
5 任远;全球化与非正规就业[N];解放日报;2007年
6 王莉;民盟四川省委建议促进非正规就业健康发展[N];四川政协报;2007年
7 葛伟 钱聪慧;应高度重视非正规就业[N];工人日报;2005年
8 林劳 国华 陈炳山;“非正规就业”可享受政府多项优惠[N];新华日报;2000年
9 宜宇;吴要武:城市非正规就业与“转折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记者 董克伟;非正规就业需完善制度性保障[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苏萍;东北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非正规就业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胡凤霞;城镇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选择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白冰冰;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及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姚宇;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6 马红梅;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资本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丁煜;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反思与重构[D];厦门大学;2006年
8 张然;欧盟灵活保障就业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妍;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0 张青;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绪东宇;关于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群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陈绮;中国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邹婷婷;中国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贺歆;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5 张瑛;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运行瓶颈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文政;非正规就业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金立乾;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桂山;SNA(2008)框架下中国非正规就业规模估计方法与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9 李兰永;非正规就业:理论与政策[D];河北大学;2003年
10 陶海明;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就业保障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11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1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