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
发布时间:2020-09-22 17:57
自然保护区是出于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等目的而依法划定并进行管理的特定区域。自然保护区具有保护、科研、教育、游憩等多种功能。我国自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种类32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551个,总面积12989万hm2,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2.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己达171个面积5903.84万hm2,21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80多个自然保护区正式开展生态旅游,且年旅游人次在10万以上的保护区己达10多个。但随着保护区旅游的开展,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旅游规划体系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明显滞后。为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生态旅游规划的不规范性和旅游开发的随意性,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论文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思想,初步构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与理论框架,并对卧龙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进行了实际研究。论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叙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并介绍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研究内外研究进展。第二部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规划的理论基础,生态旅游规划的一般要求。第三,四,五部分主要为提出了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的技术体系,并就其中对其组成部分的规划要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最后,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本文以其丰富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理论,并对中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规划实践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F592
【部分图文】:
生态旅游得以开发的初始阶段[85,87,88,89,90](表1-1,图1-1)。表1-1 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同心圆模式区Table 1-1 Tourism planning homocentric circle model of Nature Reserve区域 区域定义 保护要求 功能规划核心保护区基本保存原始生态、物种,繁殖典型区严格保护,未经许可,不得进入科考、探访游憩缓冲区可开展一些不直接索取资源的活动可开展一些不直接影响资源的活动观光、探险、科考、徒步、漂流、滑雪、度假等项目,可建少量与环境协调的旅游服务设施和道路密集游憩区包括演替型、次生型、农业生态系统在内的区域可开展一些对上述两区没有污染与负面影响的活动观光、娱乐、野营、运动、垂钓、狩猎、休闲度假等项目,可建立接待中心、公路、停车场等设施资料来源:据 Foster R.R. Planning for Man and Nature in National Parks. Morgues, Switzerland;International Union of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 1973图 1-1 自然保护区旅游分区同心圆模式图Fig.1-1 Tourism zoning homocentric circle model of Nature Reserve资料来源:据 Foster R.R. Planning for Man and Nature in National Parks. Morgues ,Switzerland;International Union of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 1973世界上第一个明确的生态旅游规划项目是198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进行的(陈忠晓等,2002)。1988年Clare (1994)提出了国家公园旅游分区模式
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图1-2 国家公园旅游功能分区模式图Fig.1-2Tourism function zoning model of national park资料来源:据Cun C.A. Tourism Planning.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press, 1994,Third Edition(2)生物圈保护区功能分区模式该模式与同心圆(圈)利用模式大体相同,其分区模式从内到外,分别为核心区、缓冲带和过渡区,三区的功能也同心圆(圈)利用模式大体基本一致[93,95](见图 1-3)。图 1-3 生物圈保护区功能分区模式图Fig.1-3 Function zoning model of biosphere reserve资料来源:王礼始,金鉴明.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旅游规划在国外起步较早,并得到迅速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始终围绕着对资源的保护,并逐渐从早期的宏观规划向细部规划发展,规划方案逐步得到完善。
图1-2 国家公园旅游功能分区模式图Fig.1-2Tourism function zoning model of national park资料来源:据Cun C.A. Tourism Planning.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press, 1994,Third Edition(2)生物圈保护区功能分区模式该模式与同心圆(圈)利用模式大体相同,其分区模式从内到外,分别为核心缓冲带和过渡区,三区的功能也同心圆(圈)利用模式大体基本一致[93,95](见图 1-
本文编号:2824733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F592
【部分图文】:
生态旅游得以开发的初始阶段[85,87,88,89,90](表1-1,图1-1)。表1-1 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同心圆模式区Table 1-1 Tourism planning homocentric circle model of Nature Reserve区域 区域定义 保护要求 功能规划核心保护区基本保存原始生态、物种,繁殖典型区严格保护,未经许可,不得进入科考、探访游憩缓冲区可开展一些不直接索取资源的活动可开展一些不直接影响资源的活动观光、探险、科考、徒步、漂流、滑雪、度假等项目,可建少量与环境协调的旅游服务设施和道路密集游憩区包括演替型、次生型、农业生态系统在内的区域可开展一些对上述两区没有污染与负面影响的活动观光、娱乐、野营、运动、垂钓、狩猎、休闲度假等项目,可建立接待中心、公路、停车场等设施资料来源:据 Foster R.R. Planning for Man and Nature in National Parks. Morgues, Switzerland;International Union of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 1973图 1-1 自然保护区旅游分区同心圆模式图Fig.1-1 Tourism zoning homocentric circle model of Nature Reserve资料来源:据 Foster R.R. Planning for Man and Nature in National Parks. Morgues ,Switzerland;International Union of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 1973世界上第一个明确的生态旅游规划项目是198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进行的(陈忠晓等,2002)。1988年Clare (1994)提出了国家公园旅游分区模式
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图1-2 国家公园旅游功能分区模式图Fig.1-2Tourism function zoning model of national park资料来源:据Cun C.A. Tourism Planning.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press, 1994,Third Edition(2)生物圈保护区功能分区模式该模式与同心圆(圈)利用模式大体相同,其分区模式从内到外,分别为核心区、缓冲带和过渡区,三区的功能也同心圆(圈)利用模式大体基本一致[93,95](见图 1-3)。图 1-3 生物圈保护区功能分区模式图Fig.1-3 Function zoning model of biosphere reserve资料来源:王礼始,金鉴明.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旅游规划在国外起步较早,并得到迅速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始终围绕着对资源的保护,并逐渐从早期的宏观规划向细部规划发展,规划方案逐步得到完善。
图1-2 国家公园旅游功能分区模式图Fig.1-2Tourism function zoning model of national park资料来源:据Cun C.A. Tourism Planning.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press, 1994,Third Edition(2)生物圈保护区功能分区模式该模式与同心圆(圈)利用模式大体相同,其分区模式从内到外,分别为核心缓冲带和过渡区,三区的功能也同心圆(圈)利用模式大体基本一致[93,95](见图 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辉;吕康芝;;试论基于生态旅游的湿地公园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辉;基于生态旅游的湿地公园规划[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 梅燕;海子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地学资源及保护性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佳;大敦煌地区生物多样性评价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李梓雯;龙湖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李文燕;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4 林露菲;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潘坚;论地域性神话的传承[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军;可持续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石磊;年保玉则国家冰川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规划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廖韵;四川省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蒋英;山岳型旅游地绿色旅游开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荆书芳;福建省森林人家体验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4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24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