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发布时间:2020-10-19 18:10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壶口瀑布为中心,依黄河东西两岸而建。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由壶口瀑布景区、克难坡景区、中市景区和小船窝景区组成,以河流地貌及黄土地貌为主要特征,集人文古迹为一体,是一个具有很高科普、旅游、观赏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本文在对该公园旅游资源作了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公园四个景区的特征分别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对公园各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评价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方法。在定性评价中,从美、古、奇、名、特、用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在定量评价方面采用了层次分析法,选取旅游地中的旅游资源、资源环境条件等作为评价对象,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对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作出评价和鉴定,划分了四个景区的等级,并详细分析其结果,从而揭示了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潜力和吸引力,客观上为该旅游地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本论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592.7
【部分图文】:
图 1-1 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黄河壶口瀑布气势磅礴,声形粗犷,以它排山倒海的雄姿闻名中外(图 1-1)。壶口瀑布发育在黄河干流上,是我国仅次于黄果树的第二大瀑布亦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瀑布。她以年均每秒 1000m3 的流量, 使滔滔浊流从 30高的黄河干流上倾泻而下,气吞山河,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图 1-1 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第一大黄色瀑布——黄河壶口瀑布气势磅礴,声形粗犷,以它排山倒海(图 1-1)。壶口瀑布发育在黄河干流上,是我国仅次于黄果树的第二大上最大的黄色瀑布瀑布。她以年均每秒 1000m3 的流量, 使滔滔浊流从干流上倾泻而下,气吞山河,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是闻名中外的旅游
图 1-3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区域地质略图口瀑布的晋陕峡谷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侧,鄂尔多斯地台处在西部大幅沉降区之间3,4。它同时受到截然相反的两种性质构造的影响。因出与东、西两侧的很大差异。自古生代以来,它一直是一个十分稳定曾有过地壳升降和海陆交替的历史,也只是使盆地的中心有所偏移,并未遭到严重破坏。多斯地块上,自西向东由新到老依次分布着不同时代的地层。东部黄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地层。黄河河床流经区域基本为石炭布区,这套地层以薄层砂泥岩互层为主,泥质含量高,岩性极疏松,侵蚀切割,常在地貌上形成负地形。黄河河谷区西侧是三叠系地层,主夹薄层泥岩,硬度较大。黄河河床基本上顺上述抗侵蚀能力弱的石向发育。由于石炭、二叠系地层岩性疏松,抗风化能力弱,常常在地,所以鄂尔多期高原东部的石炭、二叠系分布区早在黄河形成前就已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47545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592.7
【部分图文】:
图 1-1 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黄河壶口瀑布气势磅礴,声形粗犷,以它排山倒海的雄姿闻名中外(图 1-1)。壶口瀑布发育在黄河干流上,是我国仅次于黄果树的第二大瀑布亦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瀑布。她以年均每秒 1000m3 的流量, 使滔滔浊流从 30高的黄河干流上倾泻而下,气吞山河,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图 1-1 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第一大黄色瀑布——黄河壶口瀑布气势磅礴,声形粗犷,以它排山倒海(图 1-1)。壶口瀑布发育在黄河干流上,是我国仅次于黄果树的第二大上最大的黄色瀑布瀑布。她以年均每秒 1000m3 的流量, 使滔滔浊流从干流上倾泻而下,气吞山河,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是闻名中外的旅游
图 1-3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区域地质略图口瀑布的晋陕峡谷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侧,鄂尔多斯地台处在西部大幅沉降区之间3,4。它同时受到截然相反的两种性质构造的影响。因出与东、西两侧的很大差异。自古生代以来,它一直是一个十分稳定曾有过地壳升降和海陆交替的历史,也只是使盆地的中心有所偏移,并未遭到严重破坏。多斯地块上,自西向东由新到老依次分布着不同时代的地层。东部黄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地层。黄河河床流经区域基本为石炭布区,这套地层以薄层砂泥岩互层为主,泥质含量高,岩性极疏松,侵蚀切割,常在地貌上形成负地形。黄河河谷区西侧是三叠系地层,主夹薄层泥岩,硬度较大。黄河河床基本上顺上述抗侵蚀能力弱的石向发育。由于石炭、二叠系地层岩性疏松,抗风化能力弱,常常在地,所以鄂尔多期高原东部的石炭、二叠系分布区早在黄河形成前就已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望暾;张阳;郭威;查方勇;孙婷;;陕西耀州照金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综合评价[J];特区经济;2012年11期
2 孙秋华;秦安臣;董海岳;郑凯;贾哲;赵志江;;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翠林;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2 施炜;鄂尔多斯高原东西两侧构造地貌特征分析及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宏超;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石林景区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2 楼锦花;内蒙古磴口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孙秋华;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修订规划的基础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4 顾永顺;国家地质公园产品开发与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伟光;八岔岛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7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47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