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4 03:51
平台模式的出现,为各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以平台型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其商业模式创新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进而构建了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近年来在线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在线旅游平台——携程网作为仿真实证研究案例,验证了模型有效性,并对模型进行复合模拟和敏感性分析。通过研究得出:大数据能力,双边市场效益系数以及平台型企业服务质量系数是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
【文章来源】:科学学研究.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多边平台商业模式总体结构图
该反馈回路为正反馈回路,表明平台型企业的投入转化率会影响其服务质量,而平台型企业的服务质量又会影响消费者满意度,进而影响买方客户规模,买方客户规模再影响交易完成量,最终影响到平台型企业的净收入。回路4:卖家投入转化率→卖家服务质量→消费者满意度→买方客户规模→广告点击次数→卖家投入转化率。
本文在选取买方客户规模、卖方客户规模、平台企业价值主张和净收入为状态变量,消费者需求、消费者满意度、用户价值等为辅助变量的基础上,绘制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流图(如图3所示)。图3中所涉及的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因素实证研究[J]. 李菲菲,田剑. 中国流通经济. 2017(12)
[2]商业模式创新如何影响新创企业绩效?——合法性及政策导向的作用[J]. 罗兴武,项国鹏,宁鹏,程聪. 科学学研究. 2017(07)
[3]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的调节作用[J]. 吴隽,张建琦,刘衡,郭子生.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04)
[4]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时空契合分析[J]. 冯华,陈亚琦. 中国工业经济. 2016(03)
[5]商业模式、创新双元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 胡保亮. 科研管理. 2015(11)
[6]新兴技术企业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组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 管玉娟. 中国科技论坛. 2015(08)
[7]战略导向、创新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 吴晓波,陈小玲,李璟琰. 科学学研究. 2015(01)
[8]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双边市场构建[J]. 王生金. 商业时代. 2013(15)
[9]互联网领域商业模式颠覆性创新分析[J]. 徐德力. 商业研究. 2013(03)
[10]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 王琴. 中国工业经济. 2011(01)
本文编号:2934923
【文章来源】:科学学研究.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多边平台商业模式总体结构图
该反馈回路为正反馈回路,表明平台型企业的投入转化率会影响其服务质量,而平台型企业的服务质量又会影响消费者满意度,进而影响买方客户规模,买方客户规模再影响交易完成量,最终影响到平台型企业的净收入。回路4:卖家投入转化率→卖家服务质量→消费者满意度→买方客户规模→广告点击次数→卖家投入转化率。
本文在选取买方客户规模、卖方客户规模、平台企业价值主张和净收入为状态变量,消费者需求、消费者满意度、用户价值等为辅助变量的基础上,绘制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流图(如图3所示)。图3中所涉及的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线旅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因素实证研究[J]. 李菲菲,田剑. 中国流通经济. 2017(12)
[2]商业模式创新如何影响新创企业绩效?——合法性及政策导向的作用[J]. 罗兴武,项国鹏,宁鹏,程聪. 科学学研究. 2017(07)
[3]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的调节作用[J]. 吴隽,张建琦,刘衡,郭子生.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04)
[4]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时空契合分析[J]. 冯华,陈亚琦. 中国工业经济. 2016(03)
[5]商业模式、创新双元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 胡保亮. 科研管理. 2015(11)
[6]新兴技术企业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组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 管玉娟. 中国科技论坛. 2015(08)
[7]战略导向、创新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 吴晓波,陈小玲,李璟琰. 科学学研究. 2015(01)
[8]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双边市场构建[J]. 王生金. 商业时代. 2013(15)
[9]互联网领域商业模式颠覆性创新分析[J]. 徐德力. 商业研究. 2013(03)
[10]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 王琴. 中国工业经济. 2011(01)
本文编号:2934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3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