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人物造型艺术语言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1 01:22
随着佛教自汉代起传入我国,佛教艺术尤其是佛教的壁画艺术也逐步发展起来。敦煌壁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和最为经典的代表。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艺术融合中国传统艺术和本土艺术的产物,是吸收外来艺术,逐步形成中国化艺术特征的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范,而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更是这一融合过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敦煌壁画逐步的融合了来自天竺、西域的佛教艺术和来自中原的汉晋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原艺术,渐渐显露出了自己独特的敦煌本土艺术的特色,强化了自己的民族风格。本人认为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包括它的题材内容、造型、色彩等,都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本文拟从造型艺术语言研究这一角度出发,详细介绍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的构图、用线、设色等方面的特点,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人物造型的艺术特色。揭示出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人物造型语言方面的独特之处及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自衣佛
但舞态飘逸灵动,顾盼间活泼潇洒,眉目含情。(图2)飞天无翼而飞的所依托的飘带以及人体的流动韵律,都是通过作者的精湛严谨而又灵活多变的用线表现出来的。(2)以线造型图2大宫伎乐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传统,在敦煌壁画的人物造型中也有重要地位。中国画通过线条的穿插、转折,塑造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敦煌壁画中亦是如此。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中的人物造型开始掌握“骨法用笔”,注重骨与肉的有机结合,人物形象与初创时期相比脸型亦由椭圆而略显修长,尤其到了北魏晚期,人物造型受南朝“秀骨清像”的影响,面貌清瘦,脸型长圆,面相向清秀瘦削转化。西域传来的佛的形象与中原地区的“秀骨清像”的审美风尚相互影响和融合
就佛的形象上来说,除了面部的变化以外,北魏时期的佛的装束受北印度服饰的变化以及中原贵族尚奢侈、重装饰的风气的影响,也逐渐的华丽起来。这点从288窟及263窟北壁说法图中可以看出。(图3)如在袭装边饰加为陈绥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fMI.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2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敦煌壁画形式构成初探[J]. 张应生,吴少明.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2(03)
[2]略论敦煌壁画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J]. 段文杰. 敦煌研究. 1982(02)
[3]敦煌壁画和宗教艺术反映生活的问题[J]. 王逊. 美术. 1955(10)
本文编号:2969787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自衣佛
但舞态飘逸灵动,顾盼间活泼潇洒,眉目含情。(图2)飞天无翼而飞的所依托的飘带以及人体的流动韵律,都是通过作者的精湛严谨而又灵活多变的用线表现出来的。(2)以线造型图2大宫伎乐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传统,在敦煌壁画的人物造型中也有重要地位。中国画通过线条的穿插、转折,塑造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敦煌壁画中亦是如此。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中的人物造型开始掌握“骨法用笔”,注重骨与肉的有机结合,人物形象与初创时期相比脸型亦由椭圆而略显修长,尤其到了北魏晚期,人物造型受南朝“秀骨清像”的影响,面貌清瘦,脸型长圆,面相向清秀瘦削转化。西域传来的佛的形象与中原地区的“秀骨清像”的审美风尚相互影响和融合
就佛的形象上来说,除了面部的变化以外,北魏时期的佛的装束受北印度服饰的变化以及中原贵族尚奢侈、重装饰的风气的影响,也逐渐的华丽起来。这点从288窟及263窟北壁说法图中可以看出。(图3)如在袭装边饰加为陈绥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fMI.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2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敦煌壁画形式构成初探[J]. 张应生,吴少明.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2(03)
[2]略论敦煌壁画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J]. 段文杰. 敦煌研究. 1982(02)
[3]敦煌壁画和宗教艺术反映生活的问题[J]. 王逊. 美术. 1955(10)
本文编号:2969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6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