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9 12:59
生态旅游是一种基于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新型旅游理念与方式,契合了当今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自产生后得到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重视,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本研究在对贵州省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提出龙架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本研究结果如下:1、资源调查结果:龙架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单体为138个,分属为7主类18亚类39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的87.5%、54.8%、24.5%。在138个资源单体中,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所占比例为40.58%和26.09%。2、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龙架山生态旅游资源单体评价结果表明,138个资源单体中优良级生态旅游资源43处,其中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分别占58%、20%,水域风光占6%,建筑与设施占8%,而旅游商品、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只占了8%。3、龙架山生态旅游资源整体评价采用德尔菲法、主观判断法和层次分析法三种方法相结合,构造了龙架山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包括总目标层A,评价综合层B、评价项目层C、评价因子层D,共35个评价指标,评价结果表...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B层评价指标权重
×?苌焦?疑?止?吧??糜巫试雌兰塾肟?⒛J窖芯?(2)龙架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整体评价指标分析从层次分析法对龙架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整体评价结果(图3一4、图3一5)可以看出,评价综合层中三大类因子权重为资源景观价值及特征 (BI)0.5000、生态环境条件 (B2)0.1667、生态旅游开发条件旧3)0.3333。其中资源景观价值及特征(BI)的权重最大,说明其在三大类因子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是吸引游客的物质基础,这说明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资源的景观价值及特征为基础,资源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决定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其次是生态旅游的开发条件(B3),它对旅游地的开发影响较大,再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开发条件优势也不会得以深入的开发。再次生态环境条件(B2)的权重值稍微低于生态旅游开发条件(B3),但也是决定生态旅游发展的一大因素。从评价因子层D层的权重对比图可知,在选取的35个评价指标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初探[J]. 张晶,李良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07(19)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千年古村:江西婺源江湾村为例[J]. 谭根梅,柳军,胡汉辉. 农业经济. 2007(04)
[3]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 梁春玲,张祖陆.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03)
[4]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研究——以龙胜县四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为例[J]. 周文丽. 林业调查规划. 2007(01)
[5]桂林喀斯特景观分类与评价研究[J]. 刘宏盈,程道品,叶晔.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S1)
[6]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J]. 林长春,郑庆荣.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04)
[7]北京山区森林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保护[J]. 宋晓华.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6(03)
[8]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 林盛,林致煌. 中国西部科技. 2006(16)
[9]阿鲁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三三六”评价[J]. 张扬,谭民. 中国林副特产. 2006(02)
[10]贵州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发展对策[J]. 邓映红.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硕士论文
[1]山西宁武县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D]. 田彩云.山西农业大学 2003
[2]福州市北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 陆相林.福建农林大学 2003
[3]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D]. 刘吉春.东北林业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87032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B层评价指标权重
×?苌焦?疑?止?吧??糜巫试雌兰塾肟?⒛J窖芯?(2)龙架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整体评价指标分析从层次分析法对龙架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整体评价结果(图3一4、图3一5)可以看出,评价综合层中三大类因子权重为资源景观价值及特征 (BI)0.5000、生态环境条件 (B2)0.1667、生态旅游开发条件旧3)0.3333。其中资源景观价值及特征(BI)的权重最大,说明其在三大类因子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是吸引游客的物质基础,这说明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资源的景观价值及特征为基础,资源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决定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其次是生态旅游的开发条件(B3),它对旅游地的开发影响较大,再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开发条件优势也不会得以深入的开发。再次生态环境条件(B2)的权重值稍微低于生态旅游开发条件(B3),但也是决定生态旅游发展的一大因素。从评价因子层D层的权重对比图可知,在选取的35个评价指标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初探[J]. 张晶,李良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07(19)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千年古村:江西婺源江湾村为例[J]. 谭根梅,柳军,胡汉辉. 农业经济. 2007(04)
[3]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 梁春玲,张祖陆.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03)
[4]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研究——以龙胜县四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为例[J]. 周文丽. 林业调查规划. 2007(01)
[5]桂林喀斯特景观分类与评价研究[J]. 刘宏盈,程道品,叶晔.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S1)
[6]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J]. 林长春,郑庆荣.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04)
[7]北京山区森林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保护[J]. 宋晓华.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6(03)
[8]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 林盛,林致煌. 中国西部科技. 2006(16)
[9]阿鲁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三三六”评价[J]. 张扬,谭民. 中国林副特产. 2006(02)
[10]贵州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发展对策[J]. 邓映红.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硕士论文
[1]山西宁武县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D]. 田彩云.山西农业大学 2003
[2]福州市北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 陆相林.福建农林大学 2003
[3]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D]. 刘吉春.东北林业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87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8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