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内蒙古旅游度假区建筑低碳设计理念及方法初探

发布时间:2021-02-18 07:14
  内蒙古旅游度假产业的兴盛带来了旅游度假区建设的繁荣,也促进了旅游度假区建筑这一新建筑类型的出现。旅游度假区建筑与一般城市建筑不同,与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它最突出的特征。在我国起步较晚的度假区建筑因其所处敏感的生态地段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不适当的规划设计以及人类的旅游活动造成的问题日益凸显,如度假区建筑大量依赖碳化化石能源进行能源供给,碳排放与建筑能耗过度、生态环境固碳水平锐减等。在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呼吁低碳减排的大背景之下,研究与解决旅游度假区建筑设计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中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内蒙古旅游度假区建筑在度假区碳循环中的问题,研究传统内蒙古建筑营造中的低碳思维和国内外先进低碳节能技术,从而提出低碳内蒙古旅游度假区建筑的理念,并总结基于特定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下,旅游度假区建筑的低碳设计方法。最后将以上理念与方法应用到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旅游度假区设计中,试图展示如何基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特定的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在其度假区建筑设计中运用低成本、低技术、低能耗的被动式设计措施,从而降低传统能源需求并使可再生能源的潜力挖掘...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内蒙古旅游度假区建筑低碳设计理念及方法初探


英国贝一J‘顿零能耗技术住宅(图片来源:陈冰康健零碳排放住宅:金斯潘住宅案例分析世界建筑2010第2期)

示意图,旅游度假区,碳循环,示意图


内蒙占旅游度假区建筑在碳循环中的问题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动、植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循环一次约需20年。一部分(约千分之一)动、植物残体在被分解之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经过悠长的年代,在热能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当它们在风化过程中或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人类消耗大量矿物燃料对碳循环发生重大影响。

示意图,二氧化碳排放,人类活动


图3人类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示意图片来源:http://baike.baidu.com八iew/46816.html?wtp二tt③人类活动的干预人类的种种度假旅游活动打破了旅游度假区原有的碳循环平衡。其中以度假区建筑的建设和运营最为突出。例如采用化石燃料以获得度假区建筑能给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1949年到2009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以及人类活动,二氧化碳的生成量估计每年增加4.8%。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生成入大气的二氧化碳,人类对于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行为破坏了绿色植被本身的水平,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大减小,虽然一部分可被自然界中的水体溶解,水中溶解态二氧化碳的增加又会引起海水中酸碱平衡和碳酸盐溶解平衡的变其结果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导致气候异灾害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个关于“低碳建筑”的专访[J]. 赵敏,唐怡凡.  建筑创作. 2010(03)
[2]欧洲城市的低碳策略[J]. 陈曦.  建筑创作. 2010(03)
[3]零碳排放住宅:金斯潘住宅案例分析[J]. 陈冰,康健.  世界建筑. 2010(02)
[4]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J]. 戴亦欣.  现代城市研究. 2009(11)
[5]零碳城市相关理论研究[J]. 王文静,周云旭.  山西建筑. 2009(22)
[6]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 辛章平,张银太.  城市发展研究. 2008(04)
[7]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 付允,汪云林,李丁.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02)
[8]我国的建筑能耗现状及解决对策[J]. 司小雷.  建筑节能. 2008(02)
[9]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探讨[J]. 芮田生.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06)
[10]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初探[J]. 李霞,黄冬梅,张景书,梁伟鹏,徐湛坤.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03)

硕士论文
[1]内蒙古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D]. 兰玉坤.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2]适合中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绿化设计[D]. 李佳.天津大学 2007
[3]论滨海旅游度假区规划中的资源保护与开发[D]. 袁雅.重庆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39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039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d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