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等级与开发方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9 10:09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旅游资源的评价经历了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的过程,生态旅游地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级和开发方向。本文依据Fuzzy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做模糊综合评价。全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是对论文的一个总体把握;第二部分为国内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研究回顾,得出了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可行性。第三部分给出了研究对象和评分依据,即对各要素评价标准的确定。第四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确定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各指标体系的权重,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和专家征询法给出旅游地中各景观类型和景观要素的权重;其次,建立模糊模型及评价;最后经过复合运算得出评价结果,经合成运算得到若干与旅游地相适应的综合评语,确定出生态旅游地旅游资源的质量,并以保定野三坡为例具体应用。第五部分得出河北省各生态旅游资源总量相对应的生态旅游地开发等级和与该生态旅游地相对应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方向的评价结果。最后针对前部分的研究得出结论,确立了河北省生态旅游地旅游资源群体的级别、地位和总价值...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回顾
2.2 国内外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回顾
2.3 国内外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评述
3 资料与要素评价标准的制定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赋值、评价的依据
4 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
4.1 生态旅游地及景观要素类型划分
4.1.1 生态旅游地类型划分
4.1.2 生态旅游景观评价要素划分
4.2 评价模型的建立
4.2.1 生态旅游资源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2 模糊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4.3 实例:野三坡景区评价
4.3.1 资料汇总
4.3.2 数据处理
4.3.3 野三坡景区评价结果
5 评价结果
6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图表清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 焦慧元,路紫. 商业研究. 2006(21)
[2]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赵亚红.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02)
[3]山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和区划研究[J]. 胡炜霞,吴成基. 生态经济. 2006(05)
[4]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彭立圣,牟瑞芳.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03)
[5]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 于洪贤,戴放.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02)
[6]山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J]. 胡炜霞,张继前.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7]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判[J]. 赵亚红,路紫.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06)
[8]福建省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与空间分布[J]. 袁书琪.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9]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核心问题探讨——以江苏沿海为例[J]. 齐德利,李加林,葛云健,于蓉,张忍顺. 人文地理. 2005(03)
[10]重庆武隆芙蓉洞洞穴景观美学评价[J]. 罗培,光磊,况明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
博士论文
[1]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D]. 王建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2]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 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南京科技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胡蓉蓉.南京师范大学 2006
[2]重庆市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 万春.西南大学 2006
[3]中国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 穆宪菊.山东师范大学 2006
[4]济南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吴海.山东大学 2006
[5]苏北旅游资源整体化开发研究[D]. 周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6]吉林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 张娜.东北师范大学 2005
[7]厦门海滨生态旅游开发[D]. 林宝民.福建师范大学 2005
[8]大连旅游资源开发初步研究[D]. 王辉.西南师范大学 2004
[9]山西宁武县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D]. 田彩云.山西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67335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回顾
2.2 国内外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回顾
2.3 国内外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评述
3 资料与要素评价标准的制定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赋值、评价的依据
4 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
4.1 生态旅游地及景观要素类型划分
4.1.1 生态旅游地类型划分
4.1.2 生态旅游景观评价要素划分
4.2 评价模型的建立
4.2.1 生态旅游资源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2.2 模糊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4.3 实例:野三坡景区评价
4.3.1 资料汇总
4.3.2 数据处理
4.3.3 野三坡景区评价结果
5 评价结果
6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图表清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 焦慧元,路紫. 商业研究. 2006(21)
[2]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赵亚红.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02)
[3]山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和区划研究[J]. 胡炜霞,吴成基. 生态经济. 2006(05)
[4]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彭立圣,牟瑞芳.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03)
[5]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 于洪贤,戴放.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02)
[6]山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J]. 胡炜霞,张继前.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7]河北省生态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判[J]. 赵亚红,路紫.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5(06)
[8]福建省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与空间分布[J]. 袁书琪.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9]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核心问题探讨——以江苏沿海为例[J]. 齐德利,李加林,葛云健,于蓉,张忍顺. 人文地理. 2005(03)
[10]重庆武隆芙蓉洞洞穴景观美学评价[J]. 罗培,光磊,况明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
博士论文
[1]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D]. 王建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2]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 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南京科技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胡蓉蓉.南京师范大学 2006
[2]重庆市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 万春.西南大学 2006
[3]中国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 穆宪菊.山东师范大学 2006
[4]济南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吴海.山东大学 2006
[5]苏北旅游资源整体化开发研究[D]. 周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6]吉林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 张娜.东北师范大学 2005
[7]厦门海滨生态旅游开发[D]. 林宝民.福建师范大学 2005
[8]大连旅游资源开发初步研究[D]. 王辉.西南师范大学 2004
[9]山西宁武县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D]. 田彩云.山西农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67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167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