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21 05:22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旅游需求的迅速增长,旅游业在我国很多地区被看作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以“焦作现象”、“栾川模式”、“沂水现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旅游区,这些地区旅游业大多是从几年前的一片空白到目前的“声名鹊起”,发展迅猛,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探索出了一条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带动区域发展的新路子,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在新兴旅游区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可持续的因素,尤其是快速的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冲击和破坏日益严重,成为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沂水现象”、“焦作现象”等新兴旅游区的发展问题,从保护资源环境、转变发展方式这一全新的视角,研究新兴旅游区的界定与特征,构建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模式,并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注重研究的超前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为制定正确的旅游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区域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新兴旅游区的界定与特征
2.2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内涵
2.2.1 可持续旅游发展
2.2.2 区域可持续旅游业发展
2.2.3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
2.3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3.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4 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3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3.1 我国“新兴旅游区现象”剖析
3.1.1 “新兴旅游区现象”产生的背景
3.1.2 新兴旅游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因素
3.1.3 新兴旅游区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2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内涵和构建原则
3.2.1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3.2.2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原则
3.3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3.3.1 突出旅游资源特色,强调保护性开发,提高利用率,建立动态的、可持续的资源体系
3.3.2 开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构筑产品集群,建立不断更新的、充满竞争力的产品体系
3.3.3 准确营销,旅游市场规模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建立稳定的、持续增长的市场体系
3.3.4 坚持政府有限主导、其他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的旅游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4 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的实证分析
4.1 沂水县概况
4.1.1 自然地理状况
4.1.2 社会经济状况
4.2 沂水县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4.2.1 旅游资源的分类
4.2.2 旅游资源的特征
4.3 沂水县旅游业的成长过程
4.3.1 起步阶段
4.3.2 发展阶段
4.4 沂水县旅游业发展模式分析
4.4.1 以新的资源观和策划理念挖掘整合特色旅游资源
4.4.2 梯次开发,滚动发展,集群式开发旅游产品
4.4.3 准确定位,整体化促销,多渠道开拓旅游市场
4.4.4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不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4.5 沂水县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评价
4.5.1 沂水县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
4.5.2 沂水县旅游业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
5 基于实证分析的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策略
5.1 政府有限主导,确立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战略
5.1.1 由政府主导向政府有限主导转变
5.1.2 科学规划,保护资源和环境,制定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战略
5.2 整合资源并进行资源储备,增强旅游产品的持久吸引力
5.2.1 整合资源,集群式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
5.2.2 建立资源储备制度,增强产品体系的可持续性
5.3 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
5.3.1 坚持旅游产品的市场化开发,打破旅游发展的资金瓶颈
5.3.2 创新融资机制,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
5.4 健全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5.4.1 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形成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5.4.2 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5.4.3 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5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能力,促进旅游发展目标的实现
5.5.1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能力,有效避免“旅游飞地”的形成
5.5.2 从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
5.6 建立旅游预警系统,确保旅游业健康发展
5.6.1 树立旅游业危机意识
5.6.2 建立完善的旅游预警系统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津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 胡宇橙,钱亚妍. 经济研究导刊. 2007(11)
[2]“焦作模式”和“栾川模式”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启示[J]. 余兵.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
[3]从“焦作现象”、“栾川模式”看河南旅游发展[J]. 许琰. 科技咨询导报. 2007(20)
[4]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J]. 王琼英. 农村经济. 2006(11)
[5]论旅游业发展中的有限型政府主导模式[J]. 熊元斌,朱静.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11)
[6]论“沂水旅游现象”产生原因及启示[J]. 武传震.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7]可持续旅游开发多中心管理模式研究——以湖泊旅游为例[J]. 许峰. 旅游学刊. 2006(10)
[8]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分析[J]. 李刚,徐虹. 旅游学刊. 2006(09)
[9]旅游危机管理:国外的实践及中国的选择[J]. 王良举. 技术经济. 2006(08)
[10]旅游系统预警机制与构建研究[J]. 梁留科,周二黑,王惠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3)
博士论文
[1]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 张美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硕士论文
[1]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黄海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6
[2]湿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刘晓莉.陕西师范大学 2006
[3]长岛县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文萍.青岛大学 2005
[4]深圳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 徐明兰.华中师范大学 2004
[5]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 黄昆.武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99131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新兴旅游区的界定与特征
2.2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内涵
2.2.1 可持续旅游发展
2.2.2 区域可持续旅游业发展
2.2.3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
2.3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3.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4 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3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3.1 我国“新兴旅游区现象”剖析
3.1.1 “新兴旅游区现象”产生的背景
3.1.2 新兴旅游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因素
3.1.3 新兴旅游区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2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内涵和构建原则
3.2.1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3.2.2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原则
3.3 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3.3.1 突出旅游资源特色,强调保护性开发,提高利用率,建立动态的、可持续的资源体系
3.3.2 开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构筑产品集群,建立不断更新的、充满竞争力的产品体系
3.3.3 准确营销,旅游市场规模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建立稳定的、持续增长的市场体系
3.3.4 坚持政府有限主导、其他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的旅游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4 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的实证分析
4.1 沂水县概况
4.1.1 自然地理状况
4.1.2 社会经济状况
4.2 沂水县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4.2.1 旅游资源的分类
4.2.2 旅游资源的特征
4.3 沂水县旅游业的成长过程
4.3.1 起步阶段
4.3.2 发展阶段
4.4 沂水县旅游业发展模式分析
4.4.1 以新的资源观和策划理念挖掘整合特色旅游资源
4.4.2 梯次开发,滚动发展,集群式开发旅游产品
4.4.3 准确定位,整体化促销,多渠道开拓旅游市场
4.4.4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不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4.5 沂水县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评价
4.5.1 沂水县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
4.5.2 沂水县旅游业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
5 基于实证分析的新兴旅游区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策略
5.1 政府有限主导,确立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战略
5.1.1 由政府主导向政府有限主导转变
5.1.2 科学规划,保护资源和环境,制定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战略
5.2 整合资源并进行资源储备,增强旅游产品的持久吸引力
5.2.1 整合资源,集群式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
5.2.2 建立资源储备制度,增强产品体系的可持续性
5.3 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
5.3.1 坚持旅游产品的市场化开发,打破旅游发展的资金瓶颈
5.3.2 创新融资机制,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
5.4 健全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5.4.1 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形成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5.4.2 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5.4.3 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5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能力,促进旅游发展目标的实现
5.5.1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能力,有效避免“旅游飞地”的形成
5.5.2 从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
5.6 建立旅游预警系统,确保旅游业健康发展
5.6.1 树立旅游业危机意识
5.6.2 建立完善的旅游预警系统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津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 胡宇橙,钱亚妍. 经济研究导刊. 2007(11)
[2]“焦作模式”和“栾川模式”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启示[J]. 余兵.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
[3]从“焦作现象”、“栾川模式”看河南旅游发展[J]. 许琰. 科技咨询导报. 2007(20)
[4]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J]. 王琼英. 农村经济. 2006(11)
[5]论旅游业发展中的有限型政府主导模式[J]. 熊元斌,朱静.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11)
[6]论“沂水旅游现象”产生原因及启示[J]. 武传震.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7]可持续旅游开发多中心管理模式研究——以湖泊旅游为例[J]. 许峰. 旅游学刊. 2006(10)
[8]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分析[J]. 李刚,徐虹. 旅游学刊. 2006(09)
[9]旅游危机管理:国外的实践及中国的选择[J]. 王良举. 技术经济. 2006(08)
[10]旅游系统预警机制与构建研究[J]. 梁留科,周二黑,王惠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3)
博士论文
[1]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 张美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硕士论文
[1]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黄海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6
[2]湿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刘晓莉.陕西师范大学 2006
[3]长岛县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文萍.青岛大学 2005
[4]深圳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 徐明兰.华中师范大学 2004
[5]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 黄昆.武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99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19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