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成熟度评价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3 11:02
  随着我国旅游业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环城游憩带以其独有的地域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城市周边地区旅游开发的热点,同时,环城游憩带的研究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背景、形成机制、区位特征、空间结构、行为特征、项目开发方面,且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化的研究。对环城游憩带成熟度的定量化研究更是鲜有。本文把成熟度的概念引入环城游憩带的研究中,以构建环城游憩带成熟度评价模式为研究目标,在综合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规划、旅游资源评价、旅游景点等级评定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游憩地与旅游地的共性和差别,充分考虑游憩地服务本地日常休闲游憩地和短途旅游的定位,选择环城游憩带的游憩点要素分布的空间内部结构、游憩地规模、游憩条件、网络信息空间信息反馈四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划分为13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环城游憩带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各指标权重,通过线性加权得出成熟度计算公式。以北京市环城游憩带为例,通过与城市中心的距离远近,划分了13个圈层;以每个圈层为统计分析单元,利用Map...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 基本理论
    2.1 旅游与游憩
    2.2 环城游憩带
    2.3 环城游憩带形成原因
    2.4 环城游憩带的区位
    2.5 环城游憩带空间范围的界定
    2.6 环城游憩地开发与空间演变
3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3.1 成熟度的概念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3.2.4 指标体系框架
        3.2.5 指标释义
        3.2.6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7 综合评价方法
    3.3 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方法
        3.3.1 空间数据获取
        3.3.2 专题属性数据获取
        3.3.3 数据标准化及定性指标的处理
4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成熟度评价
    4.1 研究区基本概况
        4.1.1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范围和游憩地类型
        4.1.2 研究区基本状况
    4.2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内部结构评价
        4.2.1 类型丰度
        4.2.2 资源相对丰度
        4.2.3 空间结构
        4.2.4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内部结构评价
    4.3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游憩地规模评价
        4.3.1 要素积聚度
        4.3.2 要素协调度
        4.3.3 游憩点环境协调度
        4.3.4 成熟线路数
        4.3.5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游憩地规模评价
    4.4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游憩条件评价
        4.4.1 交通条件
        4.4.2 通讯条件
        4.4.3 接待能力
        4.4.4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游憩条件评价
    4.5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网络信息空间评价
        4.5.1 网络空间信息量
        4.5.2 网络形态丰富程度
        4.5.3 门户网站数量
        4.5.4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网络信息空间评价
    4.6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成熟度评价
        4.6.1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成熟度空间分异特征
        4.6.2 北京市环城游憩带成熟度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
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北京市环城游憩带成熟度评价
    5.1 指标数据计算
        5.1.1 相关关系矩阵计算
        5.1.2 特征值、各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计算
        5.1.3 主成分载荷得分计算
        5.1.4 成熟度计算
    5.2 两种分析结果的比较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获取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武汉环城游憩地空间演变研究[J]. 李江敏,刘承良.  人文地理. 2006(06)
[2]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J]. 王辉,姜斌.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05)
[3]德清城市旅游交通网络规划[J]. 敬艳君,陈峻.  现代城市研究. 2006(08)
[4]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J]. 苏平,党宁,吴必虎.  地理研究. 2004(03)
[5]城乡结合部群体旅游市场的开发[J]. 程立初.  经济师. 2002(09)
[6]芜湖长江大桥与安徽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J]. 张建春,陆林.  人文地理. 2002(04)
[7]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受益——提升上海都市旅游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 汪宇明,全伟,胡燕雯,张朋.  人文地理. 2002(03)
[8]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吴必虎.  地理科学. 2001(04)
[9]旅游区游憩活动地域组合研究[J]. 吴承照.  地理科学. 1999(05)
[10]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 王凯.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9(03)

硕士论文
[1]城市化与环城市旅游度假带互动关系研究[D]. 杨京波.山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02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202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3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