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和经济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6 06:36
产业集群是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制造业,对旅游业等服务业的研究很少。而国外大量的成功案例,如美国北达科他州旅游集群、加拿大的葡萄酒及农业旅游集群、阿尔卑斯山的健身旅游集群等,显示旅游业也具有聚集性。国内外一些学者通过对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对于提升当地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福建省为考察对象,测算其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并分析旅游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效应,以期达到推进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对策建议的目的。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总结了旅游产业集群集聚度和经济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说明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第二章回顾了旅游产业集群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在分析旅游产业集群内涵、构成和特征基础上,引入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经济效应的理论。第三章分析了福建省整体和各地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为第四章福建省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第四章用区位商指数、空间基尼系数、最临近点指数和空间联系指数对福建省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进行测算,得出结论:...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福建省旅游总收入及总人数增长情况
兜取8??001一2005年福建省旅游收入构成(见表3一2和图3一3),我们可以获悉各部门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变化。旅游产业各部门收入基本呈现增长趋势。i一根据《福建统计年鉴 1998》相关数据计算而得。么根据现代经济学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规定,以产业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K)为标准,K<5%,仍是行业:K二5%,为产业;5%<K<8%,为重点产业;K)8%,为支柱产业,K>>8%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图3一2:’全国旅游总收入及总人数增长情况第三,从1997年到2006年,福建省旅游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1997年,福建省旅游收入占其GDP比重仅为5.36%①,确定了其产业地位②。随后,该比率不断提高,到2001年,达到8.49%③,确立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此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产业集群判定和识别探讨[J]. 冯卫红. 经济问题. 2008(02)
[2]湘西州旅游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提升研究[J]. 杨正华,田运红. 湖南农机. 2008(01)
[3]福建旅游品牌竞争力研究[J]. 李丹,吴金林. 闽江学院学报. 2007(03)
[4]旅游产业集群探析[J]. 张建春. 商业研究. 2006(15)
[5]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J]. 王兆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6]旅游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机制与管理对策[J]. 颜醒华,俞舒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7]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J]. 张梦. 财经科学. 2005(06)
[8]产业集群下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研究[J]. 麻学锋. 企业技术开发. 2005(09)
[9]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思考[J]. 景秀艳. 闽江学院学报. 2005(04)
[10]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J]. 王缉慈. 地理学报. 2004(S1)
博士论文
[1]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竞争力评价研究[D]. 陈秀琼.厦门大学 2007
[2]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 刘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路径研究[D]. 陶文杰.武汉大学 2005
[2]河南旅游业经济效应分析[D]. 孙艳敏.郑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50829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福建省旅游总收入及总人数增长情况
兜取8??001一2005年福建省旅游收入构成(见表3一2和图3一3),我们可以获悉各部门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变化。旅游产业各部门收入基本呈现增长趋势。i一根据《福建统计年鉴 1998》相关数据计算而得。么根据现代经济学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规定,以产业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K)为标准,K<5%,仍是行业:K二5%,为产业;5%<K<8%,为重点产业;K)8%,为支柱产业,K>>8%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图3一2:’全国旅游总收入及总人数增长情况第三,从1997年到2006年,福建省旅游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1997年,福建省旅游收入占其GDP比重仅为5.36%①,确定了其产业地位②。随后,该比率不断提高,到2001年,达到8.49%③,确立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此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产业集群判定和识别探讨[J]. 冯卫红. 经济问题. 2008(02)
[2]湘西州旅游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提升研究[J]. 杨正华,田运红. 湖南农机. 2008(01)
[3]福建旅游品牌竞争力研究[J]. 李丹,吴金林. 闽江学院学报. 2007(03)
[4]旅游产业集群探析[J]. 张建春. 商业研究. 2006(15)
[5]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J]. 王兆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6]旅游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机制与管理对策[J]. 颜醒华,俞舒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7]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J]. 张梦. 财经科学. 2005(06)
[8]产业集群下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研究[J]. 麻学锋. 企业技术开发. 2005(09)
[9]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思考[J]. 景秀艳. 闽江学院学报. 2005(04)
[10]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J]. 王缉慈. 地理学报. 2004(S1)
博士论文
[1]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竞争力评价研究[D]. 陈秀琼.厦门大学 2007
[2]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 刘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路径研究[D]. 陶文杰.武汉大学 2005
[2]河南旅游业经济效应分析[D]. 孙艳敏.郑州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50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250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