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28 21:50
以2006—2019年CNKI中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1272篇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5.3进行图谱绘制,从期刊发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研究阶段五个方面对旅游产业融合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从发文量来看,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自2006年起文献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缺乏权威期刊的论文成果。从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来看,均是各自独立、缺乏交流,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从研究热点来看,由早期对学科基础框架的构建到现今与时代和经济紧密结合,具体体现在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文化旅游等。从研究阶段来看,可分为起步——成长——深化三个阶段,但是总体研究水平还有待提升。针对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深入研究。
【文章来源】:中州大学学报. 2020,37(02)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2006—2019年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文数量
作者共现图可以反映出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的发文数量与影响情况。在CiteSpace5.3界面中操作选择Author,获得节点为120,连线为37的作者共现图谱(见图2)。字体越大代表发文量越多,由图2可知整体布局上作者名称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总体发文量较多,但是大多学者是独自研究,缺乏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尹华光、苏建军、李国峰为代表的团队在图中节点相对集中,但是团队之间也缺乏紧密的联系,成果也较单一。表1列出2006—2019年旅游产业融合作者发文量的排名,最多达6篇,发文量排名前15位的学者大多有3篇或者4篇研究成果,说明在旅游产业融合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三)发文机构分析
表1 2006—2019年旅游产业融合作者发文量 序号 作者 发文量 序号 作者 发文量 1 尹华光 6 9 张俊英 4 2 苏建军 5 10 李国峰 4 3 邱久杰 4 11 周平 3 4 张海燕 4 12 杨建盛 3 5 邱艳萍 4 13 杨卫武 3 6 周春波 4 14 严伟 3 7 韩燕平 4 15 李艳 3 8 王忠云 4(四)研究热点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一个新的增长极[J]. 燕连福.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1)
[2]“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J]. 胡冰涛.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9(02)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 冯娟. 农业经济. 2018(09)
[4]以智慧旅游视野发展全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J]. 吴海燕. 经济问题探索. 2018(08)
[5]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扩大旅游消费的对策建议[J]. 夏杰长.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6]四川省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 钟菊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8)
[7]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 张曼婕. 湖北农业科学. 2014(14)
[8]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陈红玲,陈文捷. 广西社会科学. 2013(04)
[9]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路径及政策选择[J]. 高凌江,夏杰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2(02)
[10]旅游产业融合方式与实现机制研究[J]. 宋娜. 江苏商论. 2011(09)
本文编号:3369309
【文章来源】:中州大学学报. 2020,37(02)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2006—2019年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文数量
作者共现图可以反映出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的发文数量与影响情况。在CiteSpace5.3界面中操作选择Author,获得节点为120,连线为37的作者共现图谱(见图2)。字体越大代表发文量越多,由图2可知整体布局上作者名称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总体发文量较多,但是大多学者是独自研究,缺乏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尹华光、苏建军、李国峰为代表的团队在图中节点相对集中,但是团队之间也缺乏紧密的联系,成果也较单一。表1列出2006—2019年旅游产业融合作者发文量的排名,最多达6篇,发文量排名前15位的学者大多有3篇或者4篇研究成果,说明在旅游产业融合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三)发文机构分析
表1 2006—2019年旅游产业融合作者发文量 序号 作者 发文量 序号 作者 发文量 1 尹华光 6 9 张俊英 4 2 苏建军 5 10 李国峰 4 3 邱久杰 4 11 周平 3 4 张海燕 4 12 杨建盛 3 5 邱艳萍 4 13 杨卫武 3 6 周春波 4 14 严伟 3 7 韩燕平 4 15 李艳 3 8 王忠云 4(四)研究热点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一个新的增长极[J]. 燕连福.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1)
[2]“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J]. 胡冰涛.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9(02)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 冯娟. 农业经济. 2018(09)
[4]以智慧旅游视野发展全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J]. 吴海燕. 经济问题探索. 2018(08)
[5]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扩大旅游消费的对策建议[J]. 夏杰长.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6]四川省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 钟菊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8)
[7]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 张曼婕. 湖北农业科学. 2014(14)
[8]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陈红玲,陈文捷. 广西社会科学. 2013(04)
[9]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路径及政策选择[J]. 高凌江,夏杰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2(02)
[10]旅游产业融合方式与实现机制研究[J]. 宋娜. 江苏商论. 2011(09)
本文编号:3369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369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