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北魏中晚期云冈、龙门石窟的比较研究 ——兼论其文化融合

发布时间:2021-09-30 04:55
  本文通过对北魏中晚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中具有代表性的窟龛造像的对比研究,来探讨北魏中晚期各种文化的交融。在写作过程中,通过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文献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前人对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上,通过对两大石窟的比较研究来分析北魏中晚期的文化融合现象。文章主体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言。对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石窟寺的起源、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进行简要说明,并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北魏中晚期历史背景概述以及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分期。主要介绍了北魏中晚期的历史、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开凿背景、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分期情况。第三部分为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造像比较。笔者选取了北魏中晚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中具有代表性的窟龛造像进行描述,并对其造像异同进行比较。比较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云冈一期与云冈二期对比;云冈一、二期与龙门北魏造像对比。从最能表现窟龛造像特点的石窟形制及窟内造像这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比较。第四部分为石窟中的文化交流。主要为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中的文化融合现象。第五部分为结语。在我国的石窟艺术不断中国...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北魏中晚期云冈、龙门石窟的比较研究 ——兼论其文化融合


云冈石窟地理位置图

全景图,石窟,皇室


2.2.1云冈石窟的开凿背景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图2.1)。石窟大都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图2.2)。石窟大部分是北魏中后期雕造的〔l]。现存大窟53个,小窟(盒)1000多个,是中原地区开凿年代最早的一处大型石窟寺〔2,。武州山不算险峻,但其风景秀丽、幽静安宁,选择在此地营造提倡隐修的佛国圣地的云冈石窟便显得顺理成章。同时,武州还是当时北魏旧都盛乐与都城平城之间往来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北魏皇室行幸祈福的圣地。如《魏书·高祖纪七》记载:“太和元年,五月乙酉,车架祈雨于武州山,俄尔澎雨大洽。”〔3〕于此地开凿的云冈石窟,使之成为都城附近的佛教重地,也是我国第一所由皇室经营的石窟。图2.1云冈石窟地理位置图采自:云冈石窟研究院:《世界遗产丛书: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书目文献,出版社,研究所


云冈石窟的小规模的开凿,本文暂不详述。2.2.2龙门石窟的开凿背景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口,距市区13公里〔6,(图2.3)。石窟开凿于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000米(图2.4)。大多数石窟位于伊河西岸,且多为大窟,因此西岸山崖被称为龙门山;东岸为香山,多为唐代洞窟。北魏时期龙门谓之伊网〔门,见《水经注·伊水》云:“两山相对,望之若阀,伊水历其【’〕魏收.魏书·释老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3.3036[2]J司l几l3]慧远.沙门不敬I几者论仁C〕.弘明集卷五.卜海:_卜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冈石窟造像题记及其书法[J]. 殷宪.  艺术评论. 2008(04)
[2]云冈石窟造像艺术[J]. 杨泓.  中国文化遗产. 2007(05)
[3]龙门石窟北魏后期洞窟小考——以520-530年期间开凿的石窟为中心[J]. 八木春生,丁淑君.  敦煌研究. 2007(02)
[4]兴废交迭的北朝佛教[J]. 华方田.  佛教文化. 2003(04)
[5]豫北地区景明年间佛教石刻造像初探[J]. 王景荃.  中原文物. 2002(05)
[6]北魏河南石雕三尊像[J]. 石松日奈子,刘永增.  中原文物. 2000(04)
[7]试论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民族特色[J]. 顾苏宁.  华夏考古. 1999(02)
[8]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读宿白先生《中国石窟寺研究》[J]. 徐苹芳.  文物. 1998(02)
[9]试论魏晋南北朝佛教石窟造像模式(续)[J]. 陈锽.  新美术. 1995(04)
[10]试论魏晋南北朝佛教石窟造像模式[J]. 陈锽.  新美术. 1995(03)



本文编号:3415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415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9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