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7 19:52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不断壮大,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逐步由观光旅游转向人文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是人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对中外游客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纵贯南北,自古就有鱼盐之利。有利的自然环境促使了天津渔业和盐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些本土民俗。而随着漕运和军事建制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天津,带来许多外地的民俗。此外近代史上的独特地位又使天津民俗文化中出现了西方风情。各种民俗事象相互融合就逐渐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民俗文化,奠定了天津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基础。当前天津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蓬勃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天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成因,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为天津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共由四章组成,按组织结构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明研究课题的背景、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概述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基础...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天津市2006一2009年度接待国内游客趋势图
国内旅游收入950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巧%和17%。从图4一4可以看出,2008年国内游客和收入的增长幅度是最大的,这是由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促使了大量国内各地游客聚集北京,从而增加了天津的国内游客进入数量。图今2天津市199吞一2009年度创汇收入趋势图(资料来源:《天津统计年鉴》)图4一3天津市2006一2009年度接待国内游客趋势图资料来源:天津市旅游政务网(旅游局主办)
本调查问卷针对“游客对天津市民俗文化旅游的需求”专门设计了两个问题,即问题3和问题10(参见附录一),通过整理得出结论如下:从图4一5和图4一6可以看出:在抽样调查的128名游客中,对天津历史文化旅游的需求最高,约占47%,对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需求约占41%,对天津自然风光旅游的需求约占12%,可见游客对天津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仅略次于天津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占比也相当高。认为天津没有必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约占17%,认为无所谓的约占2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津市旅游营销战略探讨[J]. 黄文波,孙扬. 企业经济. 2008(05)
[2]天津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浅析[J]. 匡红云. 天津经济. 2007(12)
[3]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J]. 牟维珍.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06)
[4]天津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 张翠娟,王力峰,王协斌.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07)
[5]论湘南地区民俗旅游的开发[J]. 胡湘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S2)
[6]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 王旭. 贵州民族研究. 2005(06)
[7]民俗旅游的经济学思考[J]. 殷群.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
[8]“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杨振之,陈谨. 旅游学刊. 2003(03)
[9]上海都市民俗旅游开发初探[J]. 邱扶东,王书会. 社会科学. 2002(06)
[10]发展民俗旅游与保护民族文化[J]. 徐赣力.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3)
本文编号:3422667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天津市2006一2009年度接待国内游客趋势图
国内旅游收入950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巧%和17%。从图4一4可以看出,2008年国内游客和收入的增长幅度是最大的,这是由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促使了大量国内各地游客聚集北京,从而增加了天津的国内游客进入数量。图今2天津市199吞一2009年度创汇收入趋势图(资料来源:《天津统计年鉴》)图4一3天津市2006一2009年度接待国内游客趋势图资料来源:天津市旅游政务网(旅游局主办)
本调查问卷针对“游客对天津市民俗文化旅游的需求”专门设计了两个问题,即问题3和问题10(参见附录一),通过整理得出结论如下:从图4一5和图4一6可以看出:在抽样调查的128名游客中,对天津历史文化旅游的需求最高,约占47%,对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需求约占41%,对天津自然风光旅游的需求约占12%,可见游客对天津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仅略次于天津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占比也相当高。认为天津没有必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约占17%,认为无所谓的约占2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津市旅游营销战略探讨[J]. 黄文波,孙扬. 企业经济. 2008(05)
[2]天津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浅析[J]. 匡红云. 天津经济. 2007(12)
[3]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J]. 牟维珍.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06)
[4]天津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 张翠娟,王力峰,王协斌.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07)
[5]论湘南地区民俗旅游的开发[J]. 胡湘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S2)
[6]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 王旭. 贵州民族研究. 2005(06)
[7]民俗旅游的经济学思考[J]. 殷群.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
[8]“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杨振之,陈谨. 旅游学刊. 2003(03)
[9]上海都市民俗旅游开发初探[J]. 邱扶东,王书会. 社会科学. 2002(06)
[10]发展民俗旅游与保护民族文化[J]. 徐赣力.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3)
本文编号:3422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422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