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的阶段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0 17:36
现代旅游产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和最大的产业。旅游产业发展之快,产业带动之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国的现代旅游产业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以接待外国人的国际旅游为先导发展起来的。30多年来,旅游业完成了从“事业接待型”到“企业经营型”的转变,国际、国内旅游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确立了一个规模巨大、产出水平较高、引人注目的新型产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旅游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和中国大地持续发展,中国旅游业的产出效益和产业地位将进一步提高,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新兴支柱产业。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产业,做到防微杜渐,我们必须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并对各个阶段效应进行研究,以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全文共分为五章,力求从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为出发点,以各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为线索,划分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起飞阶段、发育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和高额消费阶段的全过程。同时,依托巴特勒的生命周期理论和多克西的激怒指数理论,本文进一步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四个阶段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相...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旅游产业阶段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与研究回顾
第一节 基础理论
一、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二、Butler 的生命周期理论
三、Doxey 的激怒指数理论
四、社会交换理论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旅游产业及其构成
二、旅游经济效应概述
三、旅游社会文化效应概述
四、旅游环境效应概述
五、旅游产业发展阶段性问题研究概述
第三章 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轨迹与阶段特征
第一节 中国旅游产业的非常规性发展
一、旅游发展的自然时序过程
二、中国旅游产业的非常规性发展
第二节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与特征
一、起飞阶段(1978-1985)
二、发育阶段(1986-1990)
三、向成熟推进阶段(1991-2000)
四、高额消费阶段(2001-至今)
第四章 旅游产业的阶段效应分析
第一节 旅游经济效应的阶段性分析
一、起飞阶段旅游经济效应的具体表现(1978-1985)
二、发育阶段的旅游经济效应的具体表现(1986-1990)
三、向成熟推进阶段的旅游经济效应的具体表现(1991-2000)
四、高额消费阶段的旅游经济效应的具体表现(2001 年-至今)
第二节 旅游社会文化效应的阶段性分析
一、起飞阶段旅游社会文化效应的具体表现(1978-1985)
二、发育阶段旅游社会文化效应的具体表现(1986-1990)
三、向成熟推进阶段旅游社会文化效应的具体表现(1991-2000)
四、高额消费阶段旅游社会效应的具体表现(2001-至今)
第三节 旅游环境效应的阶段性分析
一、起飞阶段旅游环境效应的具体表现(1978-1985)
二、发育阶段旅游环境效应的具体表现(1986-1990)
三、向成熟推进阶段旅游环境效应的具体表现(1991-2000)
四、高额消费阶段旅游环境的具体表现(2001-至今)
第四节 旅游产业的阶段效应综合分析
第五章 结束语
一、基本结论与主要观点
二、研究不足与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济影响力研究[J]. 崔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06)
[2]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绩效研究——基于政策效果的评估[J]. 何丽红,马木兰,郑丽. 经济与管理. 2007(04)
[3]侧度旅游经济影响的难度与重要性[J]. 依绍华.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6(07)
[4]论中国旅游产业功能与产业政策的转变[J]. 杜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5)
[5]对旅游卫星账户涵义和特点的深层思考[J]. 常莉,康蓉,匡林. 旅游科学. 2005(04)
[6]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辨析[J]. 谢春山,傅吉新,李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7]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述评[J]. 陈映. 求索. 2005(02)
[8]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水环境调查[J]. 吴鹏,袁正新,杨成刚,李佩耕.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5(01)
[9]从旅游需求看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发展[J]. 胡建华,李晔.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06)
[10]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J]. 宗晓莲,朱竑. 人文地理. 2004(04)
博士论文
[1]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 何小东.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旅游黄金周景区拥挤度与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研究[D]. 张丽.广西师范大学 2008
[2]九华山风景区旅游经济影响研究[D]. 王丁玲.安徽师范大学 2007
[3]滨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D]. 魏少琴.上海师范大学 2007
[4]旅游业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研究[D]. 王友明.南京理工大学 2006
[5]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比较研究[D]. 贺琛.华中师范大学 2006
[6]制度变迁的旅游发展效应研究[D]. 余凤龙.安徽师范大学 2006
[7]旅游对接待地文化生态的影响[D]. 吴东荣.广西师范大学 2006
[8]旅游目的地经济影响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证研究[D]. 李莉.浙江工商大学 2006
[9]不同类型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D]. 韩学伟.河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99243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旅游产业阶段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与研究回顾
第一节 基础理论
一、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二、Butler 的生命周期理论
三、Doxey 的激怒指数理论
四、社会交换理论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旅游产业及其构成
二、旅游经济效应概述
三、旅游社会文化效应概述
四、旅游环境效应概述
五、旅游产业发展阶段性问题研究概述
第三章 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轨迹与阶段特征
第一节 中国旅游产业的非常规性发展
一、旅游发展的自然时序过程
二、中国旅游产业的非常规性发展
第二节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与特征
一、起飞阶段(1978-1985)
二、发育阶段(1986-1990)
三、向成熟推进阶段(1991-2000)
四、高额消费阶段(2001-至今)
第四章 旅游产业的阶段效应分析
第一节 旅游经济效应的阶段性分析
一、起飞阶段旅游经济效应的具体表现(1978-1985)
二、发育阶段的旅游经济效应的具体表现(1986-1990)
三、向成熟推进阶段的旅游经济效应的具体表现(1991-2000)
四、高额消费阶段的旅游经济效应的具体表现(2001 年-至今)
第二节 旅游社会文化效应的阶段性分析
一、起飞阶段旅游社会文化效应的具体表现(1978-1985)
二、发育阶段旅游社会文化效应的具体表现(1986-1990)
三、向成熟推进阶段旅游社会文化效应的具体表现(1991-2000)
四、高额消费阶段旅游社会效应的具体表现(2001-至今)
第三节 旅游环境效应的阶段性分析
一、起飞阶段旅游环境效应的具体表现(1978-1985)
二、发育阶段旅游环境效应的具体表现(1986-1990)
三、向成熟推进阶段旅游环境效应的具体表现(1991-2000)
四、高额消费阶段旅游环境的具体表现(2001-至今)
第四节 旅游产业的阶段效应综合分析
第五章 结束语
一、基本结论与主要观点
二、研究不足与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济影响力研究[J]. 崔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06)
[2]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绩效研究——基于政策效果的评估[J]. 何丽红,马木兰,郑丽. 经济与管理. 2007(04)
[3]侧度旅游经济影响的难度与重要性[J]. 依绍华.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6(07)
[4]论中国旅游产业功能与产业政策的转变[J]. 杜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5)
[5]对旅游卫星账户涵义和特点的深层思考[J]. 常莉,康蓉,匡林. 旅游科学. 2005(04)
[6]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辨析[J]. 谢春山,傅吉新,李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7]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述评[J]. 陈映. 求索. 2005(02)
[8]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水环境调查[J]. 吴鹏,袁正新,杨成刚,李佩耕.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5(01)
[9]从旅游需求看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发展[J]. 胡建华,李晔.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06)
[10]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J]. 宗晓莲,朱竑. 人文地理. 2004(04)
博士论文
[1]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 何小东.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旅游黄金周景区拥挤度与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研究[D]. 张丽.广西师范大学 2008
[2]九华山风景区旅游经济影响研究[D]. 王丁玲.安徽师范大学 2007
[3]滨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D]. 魏少琴.上海师范大学 2007
[4]旅游业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研究[D]. 王友明.南京理工大学 2006
[5]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比较研究[D]. 贺琛.华中师范大学 2006
[6]制度变迁的旅游发展效应研究[D]. 余凤龙.安徽师范大学 2006
[7]旅游对接待地文化生态的影响[D]. 吴东荣.广西师范大学 2006
[8]旅游目的地经济影响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证研究[D]. 李莉.浙江工商大学 2006
[9]不同类型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D]. 韩学伟.河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99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599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