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式

发布时间:2022-02-13 23:17
  本文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 在建模之前,本文对“旅游地”和“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这两大理论基础进行了界定和分析:首先,对“旅游地”概念的空间层次和职能做出界定;其次,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和内涵展开分析,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式的建立打下理论基础。 在确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守“财富存量至少不变”的基本前提下,本文指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式的主要构成: (1)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要素——资源—环境要素、经济要素和社会文化要素“财富存量至少不变”的基本前提是各要素损耗率与补给率的持平; (2)根据旅游地类型和发展周期总趋势的不同确定一套恰当的权重体系来反映三大要素的轻重比例; (3)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是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三大要素相互协调的结果,需要计算出三大要素的协调度,以便进一步说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得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式的基本框架为: (1)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程度总评分的计算公式: SDTD=W(Ti,Cj...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S
前言
1 理论基础
    1.1 旅游地
    1.2 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2 评价模式设计
    2.1 相关研究的回顾
    2.2 基本模式
3 W(T_i,C_j)—权重矩阵的确定
    3.1 T_i—旅游地类型系数
    3.2 C_j—旅游地生命周期系数
    3.3 W(T_i,C_j)—权重矩阵
4 S(RE,Ec,SE)—发展程度矩阵的确定
    4.1 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要素
    4.2 RE(R_R,R_L)函数
    4.3 Ec(R_R,R_L)函数
    4.4 SC(R_R,R_L)函数
5 结 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可持续发展的多维临界[J]. 陈劭锋,牛文元,杨多贵.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01)
[2]非大众型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起源、概念及特征[J]. 吴波,桑慧.  旅游学刊. 2000(03)
[3]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探[J]. 刘颂.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04)
[4]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三大关系[J]. 龚胜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4)
[5]汕头城市旅游持续发展驱动机制研究[J]. 彭华.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9(03)
[6]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 崔凤军,许峰,何佳梅.  旅游学刊. 1999(04)
[7]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原则[J]. 龚胜生.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9(01)
[8]旅游业的两种发展观和政策导向[J]. 钟海生.  旅游学刊. 1999(01)
[9]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杜江,向萍.  旅游学刊. 1999(01)
[10]“全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综述[J]. 付蓉.  旅游学刊. 1998(03)



本文编号:3624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624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d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