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国内旅游流空间流动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8 09:52
旅游流是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从旅游客源地到目的地的旅游流运动,在空间中表现为旅游者不断的集聚与扩散,旅游流的这种集散使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相互联系。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世界范围内的国内旅游流流量比国际旅游流流量高出十倍以上,尽管国内旅游流有如此大的规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却很少。 城市是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鉴于此,本文以兰州(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自古以来作为“丝绸之路”著名的“茶马互市”和“商埠重镇”)国内旅游流为研究主体,依据来兰州国内旅游者的市场问卷调查、搜集的统计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兰州国内旅游流空间行为特征,采用地理分析的手段,从空间尺度,探讨兰州国内旅游流的空间流动规律,揭示旅游流空间集散规律、集散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尺度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旨在构建旅游流的基本框架、空间体系,探寻旅游流空间分布、流动规律,为旅游市场营销、区域旅游规划和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共分为七章,首先第一章交代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第二章探讨了旅游流的内涵、特征、形成及其旅游流的影响因素,在归纳分析旅...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2 旅游流相关理论研究
2.1 旅游流的概念
2.2 旅游流的特征
2.2.1 旅游流的时间特征
2.2.2 旅游流的流量特征
2.2.3 旅游流的流向特征
2.3 旅游流的形成
2.3.1 旅游流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2.3.2 旅游流产生于作为旅游者的人的需要的内在近似性
2.3.3 旅游流产生于旅游吸引物系统在空间分布上的区域集中性
2.4 影响旅游流的因素
2.5 旅游流模式
2.5.1 旅游流结构模式
2.5.2 我国城市旅游流模式
3 研究区概况
3.1 背景条件
3.1.1 兰州市背景条件
3.1.2 甘肃省背景条件
3.2 旅游资源概况
3.2.1 兰州市旅游资源概况
3.2.2 其他旅游资源概况
3.2.2.1 甘肃旅游资源概况
3.2.2.2 其它周边区域旅游资源概况
3.3 旅游业发展现状
3.3.1 兰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3.3.2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4 兰州国内旅游流行为分析
4.1 兰州旅游流性别特征与行为分析
4.2 兰州旅游流年龄特征与行为分析
4.3 兰州旅游流职业特征与行为分析
4.4 兰州旅游流收入特征与行为分析
4.5 旅游流不同出游目的的行为分析
5 兰州国内旅游流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5.1 兰州国内旅游流客源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5.2 旅游流进入兰州内的空间分布及变化
5.3 旅游流离开兰州后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6 兰州国内旅游流空间集散规律研究
6.1 旅游流集散概述
6.2 兰州国内旅游流的集散规律
6.2.1 兰州国内旅游流的集聚
6.2.2 兰州国内旅游流的扩散
6.2.2.1 旅游流的扩散规律
6.2.2.2 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的度量评价
6.3 旅游流空间集散驱动机制及影响因素
6.3.1 旅游流空间集散驱动机制
6.3.2 非直游型旅游流空间集散的影响因素
7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2.1 实施多元化旅游产品开发战略
7.2.2 实施区域大联合的大旅游发展战略
7.2.3 采取适时有效的营销战略
7.2.4 优化兰州旅游流空间集散格局战略
7.3 论文的创新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入境旅游流西向梯度转移特征研究[J]. 刘宏盈,马耀峰. 城市问题. 2008(05)
[2]新休假制度对国内旅游流时空结构及旅游开发的影响分析[J]. 郭晓东,肖星,房亮. 旅游学刊. 2008(05)
[3]中国一级城市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模式分析[J]. 张佑印,马耀峰,赵现红. 城市问题. 2008(02)
[4]生态旅游区旅游流的时空演变与特征——以盐城麋鹿生态旅游区为例[J]. 黄震方,袁林旺,俞肇元,吴江,周年兴. 地理研究. 2008(01)
[5]张家界旅游客流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刘长生,简玉峰.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6]历史文化村镇旅游流季节性特征比较研究——以西递、周庄为例[J]. 钟静,张捷,李东和,卢松,赵勇,陈友军. 人文地理. 2007(04)
[7]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J]. 卞显红,沙润,杜长海. 人文地理. 2007(02)
[8]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及系统调控[J]. 马晓龙. 人文地理. 2006(04)
[9]江浙沪地区的内聚旅游流分析[J]. 薛莹. 旅游科学. 2006(03)
[10]武陵源区旅游客流量时空变化及其特征分析研究[J]. 姚小云,周运瑜,徐飞雄.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博士论文
[1]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D]. 丁正山.南京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游客感知下的城市—景区旅游流空间响应研究[D]. 何燕.西北大学 2007
[2]大连国内旅游流空间流动规律的实证分析[D]. 高仁华.东北财经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21839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2 旅游流相关理论研究
2.1 旅游流的概念
2.2 旅游流的特征
2.2.1 旅游流的时间特征
2.2.2 旅游流的流量特征
2.2.3 旅游流的流向特征
2.3 旅游流的形成
2.3.1 旅游流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2.3.2 旅游流产生于作为旅游者的人的需要的内在近似性
2.3.3 旅游流产生于旅游吸引物系统在空间分布上的区域集中性
2.4 影响旅游流的因素
2.5 旅游流模式
2.5.1 旅游流结构模式
2.5.2 我国城市旅游流模式
3 研究区概况
3.1 背景条件
3.1.1 兰州市背景条件
3.1.2 甘肃省背景条件
3.2 旅游资源概况
3.2.1 兰州市旅游资源概况
3.2.2 其他旅游资源概况
3.2.2.1 甘肃旅游资源概况
3.2.2.2 其它周边区域旅游资源概况
3.3 旅游业发展现状
3.3.1 兰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3.3.2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4 兰州国内旅游流行为分析
4.1 兰州旅游流性别特征与行为分析
4.2 兰州旅游流年龄特征与行为分析
4.3 兰州旅游流职业特征与行为分析
4.4 兰州旅游流收入特征与行为分析
4.5 旅游流不同出游目的的行为分析
5 兰州国内旅游流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5.1 兰州国内旅游流客源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5.2 旅游流进入兰州内的空间分布及变化
5.3 旅游流离开兰州后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6 兰州国内旅游流空间集散规律研究
6.1 旅游流集散概述
6.2 兰州国内旅游流的集散规律
6.2.1 兰州国内旅游流的集聚
6.2.2 兰州国内旅游流的扩散
6.2.2.1 旅游流的扩散规律
6.2.2.2 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的度量评价
6.3 旅游流空间集散驱动机制及影响因素
6.3.1 旅游流空间集散驱动机制
6.3.2 非直游型旅游流空间集散的影响因素
7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2.1 实施多元化旅游产品开发战略
7.2.2 实施区域大联合的大旅游发展战略
7.2.3 采取适时有效的营销战略
7.2.4 优化兰州旅游流空间集散格局战略
7.3 论文的创新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入境旅游流西向梯度转移特征研究[J]. 刘宏盈,马耀峰. 城市问题. 2008(05)
[2]新休假制度对国内旅游流时空结构及旅游开发的影响分析[J]. 郭晓东,肖星,房亮. 旅游学刊. 2008(05)
[3]中国一级城市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模式分析[J]. 张佑印,马耀峰,赵现红. 城市问题. 2008(02)
[4]生态旅游区旅游流的时空演变与特征——以盐城麋鹿生态旅游区为例[J]. 黄震方,袁林旺,俞肇元,吴江,周年兴. 地理研究. 2008(01)
[5]张家界旅游客流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刘长生,简玉峰.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6]历史文化村镇旅游流季节性特征比较研究——以西递、周庄为例[J]. 钟静,张捷,李东和,卢松,赵勇,陈友军. 人文地理. 2007(04)
[7]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J]. 卞显红,沙润,杜长海. 人文地理. 2007(02)
[8]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及系统调控[J]. 马晓龙. 人文地理. 2006(04)
[9]江浙沪地区的内聚旅游流分析[J]. 薛莹. 旅游科学. 2006(03)
[10]武陵源区旅游客流量时空变化及其特征分析研究[J]. 姚小云,周运瑜,徐飞雄.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博士论文
[1]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D]. 丁正山.南京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游客感知下的城市—景区旅游流空间响应研究[D]. 何燕.西北大学 2007
[2]大连国内旅游流空间流动规律的实证分析[D]. 高仁华.东北财经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21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72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