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中国民间送礼习俗的结构与社会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25-03-29 22:02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礼之用,和为贵”实际上揭示了中国传统礼的本质精神。“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说的便是中国人们的礼物交换。中国的送礼行为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中,不过这种送礼的对象是神,而国家建立之后,国家的统治者为了争夺地盘展开各种战争,战争中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隶等,而这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对人的送礼行为。中国民间送礼习俗延续至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家长制度、“差序格局”分别构成了中国民间送礼习俗形成的经济基础、制度基础、社会结构基础。中国人在送礼过程中要遵循等级原则、互惠原则、理性原则和适度原则,而且送礼是和关系人情联系在一起的,根据送礼的动机可以将中国民间送礼表现出的关系结构分为情感表达性关系、目的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情感表达性的送礼主要是为了维持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目的工具性的关系是和情感表达性关系相对的,它为了维持一种短期关系,目的性很强;混合性关系兼具情感表达和目的工具性。同时中国人讲究人情观念,报的观念和和谐观念构成了中国人送礼行为的观念价值体系。 ...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1.3.1 结构-功能理论
        1.3.2 社会交换理论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送礼习俗形成的社会基础
    2.1 礼的起源
    2.2 礼与礼物
    2.3 送礼习俗形成的社会基础
        2.3.1 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3.2 制度基础——家长制度
        2.3.3 社会结构基础—“差序格局”
    2.4 送礼习俗的社会心理基础
        2.4.1 “欠恩还报”心理
        2.4.2 求和谐、求均衡的思想
        2.4.3 熟人社会中的面子观念
第三章 送礼习俗遵循的原则
    3.1 等级原则
    3.2 互惠原则
    3.3 理性化原则
    3.4 适度原则
第四章送礼习俗的结构和价值体系
    4.1 送礼习俗的类别
    4.2 送礼习俗的价值体系
        4.2.1 人情观念
        4.2.2 对恩惠的报答观念
        4.2.3 “以和为贵”的观念
    4.3 送礼习俗的结构
        4.3.1 情感表达性送礼关系
        4.3.2 目的工具性送关系
        4.3.3 混合性送礼关系
第五章 送礼习俗的社会功能
    5.1 送礼习俗的积极功能
        5.1.1 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
        5.1.2 创造、维持并强化社会关系网络
        5.1.3 影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5.2 送礼习俗的消极功能
        5.2.1 礼物的商品属性增强
        5.2.2 送礼成为人们不能承受之重
        5.2.3 送礼过程中信任机制缺失
        5.2.4 人情礼节成为权力腐败的观念基础
第六章 结语
    6.1 礼尚往来表现了传统社会的互惠特征
    6.2 送礼习俗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6.3 人情淡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要代价
    6.4 克服人情对制度的侵蚀是廉政建设的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4037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4037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2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