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万石村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20:16

  本文关键词:万石村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发展策略 建设方案


【摘要】:建设美丽乡村,能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进一步提升村庄整治,能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永定区大溪乡的万石村,它位于永定三大土楼旅游景区的中心。在2012年初,万石自然村被市委、市政府定为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优异的地理优势、丰富的乡村资源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万石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本文基于乡村旅游的视角下,对万石村的建设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万石村地理区位、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等概况进行基本的阐述。其次,运用SWOT分析法对万石村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它的战略选择。然后,运用卢云亭的“三三六”分析法对永定区万石村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定性评价。接着,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对万石村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构建出万石村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得出在综合评价层中资源条件的权重值最大,在要素评价层中,农业景观的权重数值最大。之后通过专家对要素评价层各个因子进行模糊打分后,计算出万石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等级为三级,这说明万石村拥有优良的乡村旅游资源,值得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最后,基于前文的各项分析,对万石村乡村旅游建设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设方案。其中,发展战略包括产业联动的发展策略、生态和谐的持续发展策略、文化为魂的内涵提升策略和以农业生产为依托的发展策略。万石村乡村旅游建设方案总体布局是被分为客家原乡休闲体验区、滨河营地休闲区、金丰溪农业观光体验区和山地农业体验运动区这四个功能区。后文从规划范围、场地现状、主要功能、规划设想、建设项目等方面对这四个功能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发展策略 建设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F327
【目录】: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研究内容11
  • 1.3 拟解决关键问题11-12
  • 1.4 研究方法12-13
  • 1.4.1 文献法12
  • 1.4.2 实地考察法12
  • 1.4.3 SWOT分析法12
  • 1.4.4 三三六评价法12
  • 1.4.5 层次分析法12
  • 1.4.6 模糊综合评价法12-13
  • 1.5 技术路线13-14
  • 2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14-20
  • 2.1 理论基础14-15
  • 2.1.1 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理论14
  • 2.1.2 人居环境理论14-15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15-20
  • 2.2.1 国内研究综述15-18
  • 2.2.2 国外研究综述18-20
  • 3 研究地概况20-29
  • 3.1 基本概况20-25
  • 3.1.1 地理区位20-21
  • 3.1.2 自然条件21
  • 3.1.3 资源条件21-23
  • 3.1.4 社会状况23-24
  • 3.1.5 经济状况24
  • 3.1.6 土地利用现状24-25
  • 3.2 SWOT分析25-29
  • 3.2.1 优势分析25-26
  • 3.2.2 劣势分析26-27
  • 3.2.3 机遇分析27
  • 3.2.4 威胁分析27-28
  • 3.2.5 战略选择28-29
  • 4 万石村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29-47
  • 4.1 定性评价29-38
  • 4.1.1 三大价值29-31
  • 4.1.2 三大效益31-33
  • 4.1.3 六大条件33-38
  • 4.2 定量评价38-47
  • 4.2.1 万石村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38-39
  • 4.2.2 数据的处理和运算过程39-41
  • 4.2.3 万石村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权重值计算41-45
  • 4.2.4 万石村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45-47
  • 5 万石村乡村旅游总体发展战略选择47-51
  • 5.1 指导思想47
  • 5.2 发展策略47-48
  • 5.2.1 产业联动的发展策略47
  • 5.2.2 生态和谐的持续发展策略47-48
  • 5.2.3 文化为魂的内涵提升策略48
  • 5.2.4 以农业生产为依托的开发策略48
  • 5.3 战略定位48-51
  • 5.3.1 总体形象定位48
  • 5.3.2 主题定位48-49
  • 5.3.3 旅游产品定位49
  • 5.3.4 市场定位49-51
  • 6 万石村乡村旅游总体布局与建设内容的相关建议51-59
  • 6.1 总体布局51
  • 6.2 功能分区与建设内容51-59
  • 6.2.1 客家原乡休闲体验区51-53
  • 6.2.2 滨河营地休闲区53-55
  • 6.2.3 金丰溪农业观光体验区55-56
  • 6.2.4 山地农业体验运动区56-59
  • 7 总结与讨论59-61
  • 7.1 总结59
  • 7.2 讨论59-61
  • 参考文献61-64
  • 附件一64-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龙飞;王华;;伟人名人故里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J];金融经济;2006年04期

2 谷晓萍;周永斌;宋薇;张智;匡阗;马发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课程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3 丁啸;刘爱华;肖俊芳;;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以及改进[J];价值工程;2010年02期

4 李霞;;国内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述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邢道隆,王玫;关于旅游资源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J];旅游学刊;1987年03期

6 丁劭筠;;浅析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及基本原则[J];广东商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7 邢道隆;王玫;;关于旅游资源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J];国外人文地理;1988年02期

8 辛建荣;长江三峡地区旅游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展望[J];旅游学刊;1991年02期

9 周保华;山东省气候旅游资源评价的初步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10 李京颐;模糊理论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媚;;云台山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苏文才;;上海旅游资源评价[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3 杨强;;运城盐池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4 王永慧;;南京汤山葫芦洞的发育及其洞穴旅游资源评价[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5 李文婷;;大同市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林秀治;;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以尤溪县联合梯田旅游区为例[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7 陈俊鸿;;潮州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8 刘宏;张帆;;云南省昭通地区鲁甸县梭山乡黑石村黑石大洞及其旅游资源评价[A];全国第十一届洞穴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9 张亮;;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10 肖洪根;;闽南金三角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区吸引度指数[A];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鹰;试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的动态与发展[N];江南游报;2007年

2 刘思敏;“奇石画布”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想(下)[N];中国旅游报;2005年

3 马永胜;使用旅游资源评价结果应注意的问题[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4 袁亮 罗军;四川率先建立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生态让人居更美 人居令生态升华[N];长春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鹰;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方法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何效祖;基于地域系统结构研究的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地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3 曾涛;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监测与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4 黄茂祝;伊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毅;绵阳涪城凤凰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石伟伟;旅游发展新趋势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创新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陈希;万石村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4 周希林;汉江(武汉段)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建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影;突泉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丽;基于分形理论的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政鑫;大庆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8 张娜;吉林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霍t,

本文编号:616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616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c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