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升级调整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为了探究这种外在经济环境变化对农民工就业的积极影响和不利挑战,更好的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本文对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就业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首先,本文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产业发展环境和农村经济环境,这是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客观因素。接下来,用层次分析的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民工就业能力,这是影响农民工就业的主观因素。通过对影响农民工就业的主客观因素分析,得出农民工就业面临的一些新挑战,如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弱势者的冲击、农民工有限供给趋势渐强等,然后针对这些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常态 农民工就业 就业环境 就业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6;F249.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三、研究方法14
- 四、创新点和不足14-15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15-23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15-17
- 一、新常态15-16
- 二、农民工16
- 三、就业能力16-17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依据17-22
- 一、马克思就业理论17-18
- 二、新古典学派就业理论18-19
- 三、凯恩斯学派就业理论19
- 四、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理论19-20
- 五、人力资本理论20-21
- 六、奥肯定律21-22
- 本章小结22-23
- 第二章 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就业环境分析23-34
- 第一节 宏观经济环境23-27
- 一、经济增速减缓23-25
- 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进程加快25-27
- 第二节 产业发展环境27-31
- 一、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减慢27-29
- 二、第三产业发展加快29-31
- 第三节 农村经济环境31-33
- 一、农民收入和农村改革31-32
- 二、农村非农业发展情况32-33
-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就业能力分析34-51
- 第一节 基于AHP的就业能力指标选择34-38
-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34
- 二、就业能力指标的选取原则34-35
- 三、就业能力指标35-38
- 第二节 就业能力模型及判断矩阵的构建38-43
- 一、德尔菲法概述39
- 二、就业能力模型的构建39-40
- 三、两两判断矩阵的构造40-43
- 第三节 就业能力模型检验与实证结果43-50
- 一、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44-45
- 二、就业能力指标权重的确定45-48
- 三、实证结果48-50
- 本章小结50-51
- 第四章 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就业面临的挑战51-63
- 第一节 招工总量增长缓慢,工资增速下降51-54
- 一、企业招工意愿下降51-52
- 二、农民工工资增速下降52-54
-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冲击54-58
- 一、第二产业的农民工面临就业压力54-56
- 二、产能过剩行业的农民工面临失业风险56-58
- 第三节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58-62
- 一、技能的结构性矛盾58-60
- 二、年龄的结构性矛盾60-62
- 本章小结62-63
- 第五章 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对策建议63-68
- 第一节 大力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63-64
- 一、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体系63
- 二、提高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质量63-64
- 第二节 加快经济发展,带动更多就业64-65
- 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64-65
- 二、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65
- 第三节 完善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65-67
- 一、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66
- 二、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66-67
- 本章小结67-68
- 结论68-69
- 参考文献69-72
- 致谢72-7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祯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首先是效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2 苏简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经济社会的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马智利,高敏;中国四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徐仁立;张永起;;区域红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5 王素萍;振兴南昌经济浅见——调查札记[J];江西社会科学;1986年01期
6 朱庆芳;世界120个百万人口以上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分和排序(1987年)[J];社会学研究;1990年06期
7 张俊洪;;简论教育发展重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调适[J];教育评论;1990年04期
8 高坤民;寓发展于建设 以建设促发展——刍议发展经济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主导地位[J];城市问题;1991年03期
9 席春迎 ,李恒 ,刘东勋 ,陈多长;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1995年06期
10 ;专家认为:中国知识经济尚在萌芽期[J];中国培训;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锴;李洪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2 陈明星;;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金宁运;;广西经济新跨越的市场思考[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4 尹瑜;;用最前沿的理论 关注基层的发展——谈如何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胡淑恒;汪家权;;合肥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估[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唐占应;;统筹经济社会建设,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邱丕群;;西部开发中陕西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研究[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万载县政协民营经济专委会课题组;黎星;;关于提升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调查与思考[A];宜春市发展民营经济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杜庆;张明丽;;加快我国县域经济转型的路径研究[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10 胡玉平;;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综述[A];2010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锡松;我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加速提升[N];安康日报;2013年
2 本报评论员;率先突破 努力在推进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上有新进展[N];通辽日报;2013年
3 时文洁 汪宏桥 李旭东;市政协聚焦提升港口型经济发展水平[N];镇江日报;2014年
4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 林平凡;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N];深圳特区报;2010年
5 第一勘探局 邓轩;简论实体经济与如何推动实体经济发展[N];中煤地质报;2012年
6 记者 邵明红;推动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N];济南日报;2012年
7 记者 段小锋;深化“质量兴市”战略 提升经济发展水平[N];眉山日报;2012年
8 兰州市经济合作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郑继祖;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开创兰州开放开发新局面[N];兰州日报;2012年
9 ;大力发展流通业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N];人民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李珂 郑璜 严顺龙;进一步提升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N];福建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立强;华北地区儿童烧伤病人的流行特点及经济负担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仲崇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段彦飞;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爱丽;论泰国旅游业发展及其对泰国经济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4年
5 巩海霞;教育投入的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6 杨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智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非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9 刘兴赛;虚拟经济、制度嬗变与政府规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多鲁洪·哈地尔;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与保障体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子龙;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帅能华;总部经济对区域税收的影响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3 白璐;京津冀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关联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5 周清华;吞达村经济变迁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张璇;区域低碳经济差异化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姜良强;贵州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5年
8 张晓琳;就业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9 宁聪;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杨海霞;民营经济产业升级与地方政府作用[D];湘潭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31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031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