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进程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进程研究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正走在迈向农业现代化强国的路上,农业现代化关乎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用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指导中国农业现代化实践,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进程研究”为题,目的在于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空间,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彰显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的时代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历经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开辟出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本文在把握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在此基础上,历史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进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制度目标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最后归纳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发展的规律性启示。要言之,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文献阅读法、总结归纳法、系统研究等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进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历史地回溯了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进程,逻辑地再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脉络,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动力机制、发展规律、理论贡献、实践价值和时代启示,彰显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代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农业现代化 中国化进程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091.91;F320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7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1.1 研究目的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文献研究综述13-14
- 1.3 本文思路和方法14-16
- 1.3.1 研究方法14-15
- 1.3.2 研究思路15-16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6-17
- 第2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17-26
-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现代化理论17-20
- 2.1.1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17
- 2.1.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合理的物质变换17-18
- 2.1.3 土地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前提18-19
- 2.1.4 农业科技的广泛利用是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基本标志19-20
- 2.2 列宁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20-23
- 2.2.1 合作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步骤20-21
- 2.2.2 商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杠杆21-22
- 2.2.3 现代化工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有力支撑22
- 2.2.4 实现农业现代化,基础在教育,关键在科技22-23
- 2.3 斯大林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23-26
- 2.3.1 农业集体化是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23-24
- 2.3.2 集体农庄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最直接途径24
- 2.3.3 工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是相互依存的24-25
- 2.3.4 必须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装备农业25-26
- 第3章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制度目标的确立26-36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26-27
- 3.1.1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26-27
- 3.1.2 土地革命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前提27
- 3.2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27-31
- 3.2.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前提27-28
- 3.2.2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28-29
- 3.2.3 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实现农业集体化29-30
- 3.2.4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意义及历史局限30-31
- 3.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目标的确立31-33
- 3.3.1 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基础31
- 3.3.2 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提出31-32
- 3.3.3 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步骤32-33
- 3.4 毛泽东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局限性33-36
- 3.4.1 单一的计划经济延缓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33-34
- 3.4.2 过于单纯的生产关系脱离当时中国社会现实34
- 3.4.3 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4-36
-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开辟36-50
- 4.1 邓小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36-39
- 4.1.1“两个飞跃”思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指明方向36
- 4.1.2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农村生产力36-37
- 4.1.3 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重要突破口37-38
- 4.1.4 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38-39
- 4.1.5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要素39
- 4.2 江泽民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39-42
- 4.2.1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39-40
- 4.2.2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力40-41
- 4.2.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41
- 4.2.4 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努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41-42
- 4.3 胡锦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42-44
- 4.3.1 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2
- 4.3.2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42-43
- 4.3.3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43-44
- 4.3.4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44
- 4.4 习近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44-50
- 4.4.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44-45
- 4.4.2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增加粮食产量45-46
- 4.4.3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46-48
- 4.4.4 扎实推进“新四化”协调发展,助力实现中国梦48-50
- 第5章 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启示50-54
- 5.1 必须坚持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时代性和创造性50
- 5.2 必须抓住科学技术这一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50-51
- 5.3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51-52
- 5.4 必须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52-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57-58
- 致谢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彬;比较与借鉴——关于现代化理论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S1期
2 钟晓敏;;评现代化理论和依附派理论[J];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88年Z1期
3 王加丰;中国的现代化理论[J];江汉论坛;1989年10期
4 任东来;;现代化理论评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0年06期
5 李泽实;;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发展[J];开放导报;2014年01期
6 刘江涛;论知识经济研究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与缺失[J];学术交流;2000年06期
7 高申鹏;现代化:从起源到发展——对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的简要概论[J];广东经济;2001年05期
8 赵怀普;关于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的比较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高红;简论新型的现代化[J];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03期
10 孟庆瑞;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及评价[J];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学政;;现代化教育:理论、科学与学科[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卢迪;;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及对中国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3 杨正喜;;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源流与评估[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邹兆辰;;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钟清汉;小野寺照子;;宋庆龄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探索及其实践[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6 金鑫;;“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相辅相成——江泽民关于现代化理论的新贡献[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7 杜艳华;;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化起源的科学论证[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8 梁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A];北海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杨耕;;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中的两个里程碑[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10 刘进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及其发展(提纲)[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政治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敏;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商会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2 梁中堂;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视野[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3 绍兴市委党校 陈立峰;科学发展观:现代化理论和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N];绍兴日报;2009年
4 陈静;邓小平理论: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N];黑龙江日报;2004年
5 梁中堂;拓展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视野[N];山西日报;2003年
6 何传启;后现代化理论[N];学习时报;2002年
7 记者李玉;重新发现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当代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研究毛泽东现代化理论的力著[N];吉林日报;2002年
9 胡亚军;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与思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
10 李勇 马培发 崔彦玲;创新 高效 奋发 完美 争创全省一流党校[N];常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爱国;东亚发展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因素(1895-1945)[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鸿飞;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之历史考察[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又萁;马克思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新四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3 梁爽;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进程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6年
4 赵友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赵裴;实践中的现代化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康凤云;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内涵和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宋吉玲;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新喜;历史学视野中的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6年
9 李绍平;政治转型的机制研究—对现代化理论的一项贡献[D];辽宁大学;2011年
10 Merve GUNGOR(麦尔唯);现代化理论的证伪:土耳其和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和政治文化转型[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34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034512.html